古代女子还未发育成熟,为何十三四岁就要嫁人,原因其实很简单。 从周朝开始,就有规矩说女子十五岁就能许嫁,二十岁前得嫁人。可到战国时候,规矩松了,女孩十二三岁出嫁的比比皆是。汉唐宋明,各朝都这样,民间习俗更早。啥原因呢?先说人口问题。那时候战乱多,秦汉统一大战,三国混战,唐末藩镇割据,宋金对峙,男丁死伤一大片。史书上记载,人口锐减,国家急需补充兵源和劳动力。像越王勾践,吴越争霸后,国力空虚,就下令男子二十岁不娶、女子十七岁不嫁,父母都要挨罚。这就是政策导向,早婚早育成了救国之道。 再看寿命短。那时代医疗落后,瘟疫、天灾不断,人均寿命才三十来岁。很多人活不到四十,就得赶紧生娃传后。要是晚婚,家族香火说断就断。儒家思想也推波助澜,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子二十岁娶妻,配上年轻媳妇,早生贵子,确保血脉。普通人家,农田劳作靠人手,女孩在家帮不上大忙,早嫁出去还能减轻口粮负担。男方家呢,早娶媳妇,早添丁,早有帮手干活。这么一算,早婚对家族、对社会,都是实打实的利益。 宋代情况有点特殊。史料显示,那时候女性初婚多在十六到二十岁,占了六成多,早于十五岁的少。但民间还是有十三四岁嫁人的,尤其在乡村。为什么?宋朝经济发达,科举兴起,士大夫家晚婚多些,可底层百姓还是老一套。战后恢复期,金兵南侵,人口流失严重,早婚习俗就卷土重来。朝廷也默许,甚至鼓励多生,以充实国库和军队。总的看,早婚不是古人傻,不知道危害,而是环境逼的。社会生产力低,靠人力堆积,早育多育才能抗风险。 拿李清照来说,她就是个典型例子。生于1084年,出身山东书香门第,十八岁那年,1101年,嫁给了赵明诚。赵家是官宦,夫妇俩门当户对,婚后生活还算安稳。赵明诚爱金石书画,李清照帮着整理,两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1127年金兵入侵,靖康之变,夫妇南渡,颠沛流离。1129年,赵明诚病故,李清照四十五岁,守着些残存文物,日子艰难。三年后,1132年,她四十八岁,遇上张汝舟。张起初表现殷勤,可婚后现出原形。他觊觎李清照的藏品,虐待她,逼她交出财产。李清照发现张伪造官职,告到官府。张被贬谪柳州,离婚准了。但宋法规定,妇人告夫要坐牢,她在狱中待了九天,出狱后身心俱疲,继续写词,词中透出对婚姻的控诉。这事儿暴露了早婚制度的弊端,李清照虽不算十三四岁嫁人,但那时代女性命运多舛,早婚更添风险。 早婚害处大着呢。女孩十三四岁,身体没发育好,生育风险高。史书上多的是记录,难产死的母亲,夭折的婴儿,给家庭雪上加霜。加上教育少,年轻媳妇进门,不会处理家事,常被婆婆公公欺负。社会上,人口虽多了,可质量低,婴儿存活率差,反倒拖累发展。封建礼教压着,女性没话语权,从小服从长辈,嫁人后听丈夫,命如浮萍。 这事儿搁现在看,早婚就是封建糟粕。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翻身得解放,婚姻法明文规定,结婚年龄男二十女十八,强调自愿平等。人口政策也变了,不再一味多生,而是计划生育,注重质量。妇女能上学、工作,参与国家建设,家庭地位上来了。像李清照那样的才女,现在能自由发挥才华,不用为婚姻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