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0年,大将军郭威发动兵变,闯入太后李三娘寝宫,李太后赶忙说道:“皇位尽可拿去,别伤我性命”,却见郭威扑通跪倒在地:“太后,臣郭威一片忠心,只为诛灭奸佞。”李太后幸亏没有当真。 五代那会儿,天下乱成一锅粥,皇位说换就换。950年冬天,郭威带着兵马杀进开封皇宫,太后李三娘吓得直说皇位给你,别动我这条命。郭威却回话说自己一片忠心,就为除掉那些祸国奸臣。李太后没信这套,果然,这话里藏着大玄机,江山转眼就姓郭了。这事儿听着像说书,可它真真切切改变了中原格局,你猜这忠心背后,是真为民,还是为自家野心? 五代十国那段历史,简直是军阀你争我夺,老百姓痛苦地夹在中间。后汉是刘知远从后晋手里抢过来的,947年建国,定都开封,本想稳住中原。可刘知远没坐稳龙椅,就948年病死了,留下十八岁的儿子刘承祐当隐帝。这小子继位后,脾气暴躁,身边一帮宦官和亲信把持朝政,卖官鬻爵,搜刮民脂民膏。河北那边藩镇闹腾,契丹人还隔河窥视,整个朝廷摇摇欲坠。 郭威本是太原一介武夫,早年跟着石敬瑭混,后来投了刘知远,凭战功爬到枢密使,镇守邺都,手下十万大军。他治军严,赏罚公道,将士们服气,百姓也传他仁义。可950年正月,刘承祐疑心郭威势大,下令杀了他留在开封的全家,还抄了家产。这下捅了马蜂窝,郭威气炸了肺,立马召集部将,点兵南下。沿途州县一看形势不对,纷纷归附,大军直奔汴京。 隐帝刘承祐也不是吃素的,听说郭威反了,赶紧亲率禁军北上,到刘子陂摆开阵势。可禁军早被那些宦官祸害得不成样子,郭威这边士气高,一仗打下来,隐帝的部队溃败,刘承祐本人死在乱军里。后汉就这样没了主心骨,郭威收兵南进,开封城门一开,大军鱼贯而入。京城里头,百姓关门闭户,空气里一股子硝烟味儿。这兵变来得快,历时才十来天,就把后汉的脊梁给折了。 大军刚进城,郭威没歇着,直奔皇宫。深宫里头,李三娘太后正坐着发愁,她是刘知远的遗孀,守着空荡荡的殿堂。郭威一进寝宫,太后一看这架势,赶紧开口:“皇位尽可拿去,别伤我性命。”郭威听了,抱拳行礼,说:“太后,臣郭威一片忠心,只为诛灭奸佞。”太后李三娘心里门儿清,郭威手握重兵,京城全在他兜里,自己哪敢硬扛。要是真信了这话,皇室就完了。她没当真,缓了口气,稳住局面。 郭威这话说出口,表面上还想装模作样。他知道后汉朝廷烂透了,那些宦官权臣祸害忠良,激起军中民怨。他起兵的旗号就是为社稷清君侧,为百姓除害。可话说回来,这时候的他,早把皇位当成囊中物了。太后也没辙,只能点头同意郭威的提议。郭威说,先帝养子刘赟人不错,年少无争,让他继承大统,自己在后面辅佐,太后继续垂帘听政。这听着像过渡,实则是郭威想避开篡位的骂名,先稳住人心。 诏书刚要发出去,郭威的部下们坐不住了。那些将领王峻、王殷他们,早憋着一股子劲儿,不想再给刘家卖命。郭威北上迎刘赟,路过澶州,军营里头一帮士兵忽然闹起来,高喊郭威该当皇帝。黄旗一披,象征天命,郭威想推辞也推不掉。将士们对刘家早没好感,觉得郭威带他们打天下,该轮到他坐江山了。这黄袍加身的事儿,后来赵匡胤学了个十成十,可原创就是郭威这儿。 郭威没法子,只能顺水推舟。回京后,他派人截了刘赟的车驾,把人关在宋州。太后李三娘一看大势已去,只能下懿旨禅位。951年二月,郭威正式登基,国号周,年号广顺,大赦天下,减免租税。这后汉皇室,就这么烟消云散了。李太后退到一边,皇室成员也没遭大罪,郭威还算给了点体面。可话说回来,这换王朝的把戏,五代里头见怪不怪,根子还是在军阀割据,朝廷腐朽上。 郭威当了皇帝,没多久就病了,954年驾崩,传位养子柴荣。柴荣这家伙,是后周世宗,励精图治,收复了不少失地,减轻徭役,兴修水利,老百姓日子好过些了。后周这江山,撑到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又换成宋朝。五代十国那段,十来个小朝廷,你来我往,百姓遭罪,土地荒芜,人口锐减。可从大处看,这乱局也推动历史往前走,宋朝统一中原,结束了分裂,为后来大一统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