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李在明对BBC表示,世界正在越来越分裂为两个阵营,而韩国正处于前线之中。李在明表示,首尔“显然不愿意看到中国、俄罗斯与朝鲜走得如此接近”,但韩国仍希望“将自身定位在中间”。 这番话把韩国的难办摆到了明面上。他说要当“东西方桥梁”,要在大国之间找平衡,这话听着像外交辞令,说到底全是被现实逼出来的——毕竟这个国家的日子,早被各种外部压力捆得没了多少松动空间。 最戳老百姓心窝子的还是民生账。2025年7月韩国热得离谱,一颗西瓜直接卖到156块人民币,大白菜更夸张,一度飙到50块钱一颗。 按理说进口能救急,可韩国搞“身土不二”的农业保护,就算紧急放了1100吨中国大白菜进来,也只给食品厂用,普通人家根本买不到。这种政策直接把农产品价格抬了上去,高温一来更成了导火索,物流成本跟着涨,最后全摊到了老百姓的菜篮子里。 经济上的卡脖子更头疼。韩国的命门早被捏在了外部供应链手里——能源、粮食这些关键东西,90%以上都得靠进口。 半导体看着是王牌产业,可生产要用的镓和锗,90%得从中国买;锂电池需要的碳酸锂,中国供应占比更是高达93%。等于说高端货要卖出去,原材料还得先从别人手里买,这种依赖关系让李在明根本不敢跟中国把关系搞僵。 转头看美国,那边的压力更具体。8月刚落地的美国关税新政更狠,直接给韩国钢铁、汽车加了25%的税。 5月数据一出来就露了怯:对美钢铁出口跌了16.3%,汽车出口少了20%,创下疫情以来的最大降幅。现代汽车一半以上的出口都靠美国市场,库存耗完要是涨价,销量肯定跟着崩,这账谁都算得清。 更过分的是美国提的条件。特朗普逼着韩国企业往美国投3500亿美元,还得买1000亿美元能源产品,不然关税就不降。 更荒唐的是,他居然问能不能把驻韩美军基地的土地划给美国。李在明只能打哈哈说对方在开玩笑——真要给了,美军还得交房产税,这事儿根本行不通。可就算心里窝火,他也不敢真翻脸。 军事上的依赖早成了习惯。驻韩美军三万多人还在那儿,《美韩共同防御条约》摆着,驻韩美军司令还兼着韩美联合司令部司令,等于韩国的防务指挥权捏在美国手里。 2025年新签的《核作战指南》更把韩国拽进了美国的核战略圈子,想抽身都难。 民众的态度早变了。现在近六成选民觉得“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老路子走不通了,71%的人反对“为了同盟丢了对华贸易”。 年轻人更直接,近四成人喊着要“自主防卫”,8月底首尔街头全是反美集会,人们举着“反对战争演习”的牌子,骂之前的政府“屈从美国”。这些声音像鞭子,抽得李在明不敢一味倒向美国。 尹锡悦政府的教训就在眼前。那届政府一门心思抱美国大腿,结果2024年中韩贸易逆差创下十年新高,半导体、汽车零件全受拖累。 李在明刚上台就赶紧改路子,明确说不增萨德,坦言这东西防不住风险,反而会惹麻烦。他心里清楚,丢了中国市场,韩国经济扛不住。 可“中间定位”哪有那么好做。美国逼韩国限制对华半导体出口,不答应就加关税。 中国这边虽愿合作,却也在看韩国能不能真自主。三星在华工厂年销售额占韩国GDP的6%,美国一边逼它断供中国,一边想入股抢2纳米技术。2025年3月,韩国对华芯片出口降了30%,行业利润直接跌了43%。 现代起亚汽车的日子也不好过。中国市场撑起集团三百万就业岗位,2025年前七个月对华出口还涨了2.3%。可美国关税让企业每年多掏42亿美元成本,美国市场本身还在萎缩。真要选边站,不管选哪边,汽车产业都得掉块肉。 李在明推出的那些稳经济招数,看着热闹其实治标不治本。发消费券能缓一时民生,可解决不了内需不足的根儿;产业基金要等三年才见效,根本救不了眼下半导体出口的急。他敢对美国喊“屈服就辞职”,一半是给民众看,一半是真怕丢了中国市场砸了民生。 说白了,韩国的困境早刻在了骨子里。经济被外部市场拴着,安全被同盟关系绑着,国内民意又逼着要自主。 李在明的所有动作,都是在走钢丝。往前靠美国,经济得流血;往中国偏,安全没底气。所谓的“中间定位”,不过是在大国缝隙里求生存的实在话,能不能成,还得看外部环境给不给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