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2日,中国首次在航母上进行了弹射起飞和拦阻着舰演练。 这标志着咱们完全自主研制的电磁弹射系统通过了实战检验。这可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要知道,全世界目前只有中美两国能玩得转这项技术。 要说清楚这次试验的意义,得先讲讲电磁弹射到底牛在哪。咱们以前的辽宁舰和山东舰用的都是滑跃起飞,简单说就是让飞机顺着甲板上的斜坡加速升空。 这种方式虽然可靠,但有个大问题:飞机不能装满油、挂满弹,不然就飞不起来,作战半径和打击力都得打折扣。而电磁弹射就不一样了,它靠强大的电磁力把飞机“推”上天,能让舰载机以最大载荷起飞,这就好比战士上战场能带上全套装备,底气自然不一样。 军事专家韩维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歼-35就像一把隐身尖刀,靠电磁弹射能以“满油+隐身构型”快速起飞,悄无声息地突破对方防线;歼-15T则是一记重拳,满弹升空后能实施饱和式攻击。 更关键的是空警-600这款预警机,它被称为“海空司令部”,以前受限于起飞方式,咱们的航母只能用直升机预警,探测范围只有几百公里。 现在有了电磁弹射,空警-600能覆盖上千公里,等于给航母编队装了双千里眼,整个作战体系的预警指挥能力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电磁弹射的优势还不止这些。跟美国“尼米兹”级用的蒸汽弹射比,咱们的电磁弹射系统简直是“瘦身冠军”——整套设备体积才500多立方米,全重325吨,比蒸汽弹射轻了不少,操作的人手也能减少三成左右。 蒸汽弹射就像老式蒸汽机,得烧大量蒸汽,启动一次要好几个小时,而且力道不好控制,对飞机结构损伤也大。电磁弹射就灵活多了,功率可调,不管是2吨的无人机还是70吨的预警机都能弹,加速度曲线还特别平滑,飞行员舒服不说,飞机寿命也能延长不少。 这次试验最让人振奋的是三型飞机的协同配合。空警-600负责远距离探测,发现目标后直接引导歼-35拦截敌机,同时指挥歼-15T对海面目标发起攻击。 以后再加上电子战飞机歼-15D的掩护,咱们的航母编队就能形成完整的攻防网络,真正实现体系作战能力的“代际跨越”。这意味着咱们的航母不仅能在远海持续存在,还能随时应对各种威胁。 从辽宁舰到福建舰,这十几年咱们走出了一条完全自主的航母发展之路。当年买“瓦良格”号的时候,西方不少人等着看笑话,说咱们搞不出航母。 结果呢?咱们不仅把这艘半成品改造成了辽宁舰,还造出了完全自主设计的山东舰,现在更是直接跳过蒸汽弹射,一步到位用上了电磁弹射。这种跨越式发展让国际社会都刮目相看。 有意思的是,印度媒体之前总拿航母甲板说事儿,说咱们的甲板“坑坑洼洼”,不如他们的光滑。 其实这是个误区——咱们甲板上那层“灰不溜秋”的东西是特种涂层,能耐高温、防滑,还能保护甲板不受飞机尾焰侵蚀,技术水平和美国航母用的是同一代。 印度的航母甲板看着亮堂,其实还是光秃秃的钢板,不仅容易打滑,夏天在热带海区能热到煎鸡蛋,以后大概率还得回头重新涂涂层。 福建舰的突破背后是整个中国造船工业的进步。新华社报道里提到,这次试验验证的不只是弹射技术,还有航母与舰载机的匹配性、甲板作业流程等一系列关键环节。 这说明咱们不是只会造个壳子,而是掌握了从设计、建造到使用的全链条技术。以前咱们造军舰,十年能完工十来艘就算不错;现在福建舰从下水到试航只用了短短几年,这种速度在全世界都少见。 对中国海军来说,电磁弹射技术成熟意味着战略转型迈出了关键一步。以前咱们的航母主要在近海活动,现在有了福建舰,远洋作战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当然,咱们也得清醒看到,航母形成完整战斗力还有段路要走。后续还需要进行更多复杂海况下的试验,培养足够的舰载机飞行员和甲板操作人员,摸索出一套成熟的作战战术。 但这次试验成功已经证明,中国海军已经具备了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转型的硬件基础。 从购买半成品航母到自主研制电磁弹射航母,中国海军用十几年走完了别人几十年的路。福建舰甲板上那几道弹射轨迹,不仅记录着技术突破的瞬间,更见证着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崛起。 正如国防部发言人所说,这些试验训练都是正常的建设安排,不针对任何特定目标。咱们发展航母,不是为了跟谁争霸,而是为了守护自己的海洋权益,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这条自主创新的道路,咱们走得踏实,走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