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9月23日上午,芜湖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十四五”以来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的进展与成效。数据显示,芜湖市长江干流水质长期稳定保持Ⅱ类,37个国、省、市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10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城市黑臭水体全面进入“长制久清”阶段,江豚频现长江芜湖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趋势向好。
在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方面,芜湖市以规划为引领、机制为保障、资金为支撑。该市印发《芜湖市“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地表水控制断面日调度、月通报机制,累计发布预警179次,创新建立长江干流及一二级重要支流生态补偿机制,芜湖市财政累计补偿3274.5万元。同时,精准谋划26个项目入选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库,获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4.18亿元,为水生态治理筑牢资金基础。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碧水保卫战的关键战场。目前,芜湖市74条市区建成区黑臭水体已实现“长制久清”,县(市)7条黑臭水体达“初见成效”。芜湖市通过新扩建6座污水处理厂,将城区污水处理规模提升至90万吨/日,新增处理能力32万吨/日;新建改造污水管网235公里,完成495个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其创新的污水“厂网一体化”运维模式被住建部列为全国推广经验,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等项目投用后,再生水回用规模达12万吨/日,构建起生态补水活水体系。
饮用水安全保障关乎民生根本。芜湖市对2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实施全方位守护,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并设置标识隔离设施,通过新建5个、移用5个水质自动监测微站,结合8个现有站点实现自动监测全覆盖;定期在官网公开水源水质信息,落实市级水源地每月监测、县乡级每季度监测制度。同时,该市优化水源地格局,启用3个新水源地,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整并85个乡镇(农村)水源地,并为10个县级以上水源地制定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农村水环境治理同样成果显著。芜湖市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标,累计治理364个行政村,治理率达56%;完成88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治理率97.8%。其中,无为市、弋江区成功申报省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获2000万资金支持完成23条水体整治,为农村水环境改善提供有力示范。
在水岸污染协同治理与长江大保护方面,芜湖市持续发力,完成全部省级湖泊及22条市级河流健康评价,编制“一河(湖)一策”;1533个长江干流排污口、338个长江一二级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90%,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水污染物减排任务,化学需氧量减排12008.8吨、氨氮减排366.06吨,长江(芜湖段)还被省生态环境厅推荐参与第四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此外,该市推进长江经济带“4+1”工程,完善污水管网123.34公里,新增再生水利用超12万吨/日,完成10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纳管评估,建设46个市级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治理水产养殖尾水8200亩,建成长江安徽段首座船舶污染物智慧处置码头(污染物接收闭环率100%),并完成10座尾矿库环境监测与防汛防控。
芜湖市将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水平,推进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修复,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省域副中心绿色人民城市,让“人水和谐”的新画卷在江城大地上徐徐展开。
大皖新闻记者孙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