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森特突然发现本轮谈判完全不对劲,中国步步都是杀手锏,他愤怒指责,中国对英伟达进行反垄断调查时机完全不对劲,他们目标根本不是制裁英伟达。 前几天还在围绕技术授权细节拉锯,今天中方突然抛出的反垄断调查清单,直接把矛头对准了英伟达。贝森特当场就坐不住了,他敲着桌子反问,为什么偏偏选在这个节点启动调查? 要知道现在全球AI芯片供需刚稳住,英伟达刚调整完对华出口的芯片参数,这时候来这么一下,整个市场都得跟着震动。 但中方代表只是平静地把调查依据推到他面前。清单上列得清清楚楚,从近五年英伟达在华AI芯片市场的占有率,到针对国内服务器厂商的差异化定价策略,甚至连去年某家科技公司想引进替代芯片时,英伟达通过软件适配限制暗中阻挠的细节都有。 贝森特扫了几眼就冒了汗,这些数据不是临时能凑出来的,显然中方早有准备。他强压着怒火辩解,说这是正常的市场竞争,英伟达的技术优势本来就该带来定价权。 可话刚说完,中方又拿出了新的证据——一份来自欧洲某芯片设计公司的内部邮件,里面提到英伟达为了阻止其与中国企业合作,故意抬高了专利授权费用。贝森特这时候才明白,中方要的根本不是“制裁英伟达”这么简单。 如果真要针对一家企业,没必要把谈判拖这么久。前几轮谈判里,中方一直在跟他聊全球芯片产业链的均衡发展,聊中国企业在高端芯片领域的准入困境,当时他还觉得这些都是“务虚”的话题,没往心里去。现在把所有线索串起来才发现,中方是在通过英伟达这个案例,敲碎过去几年形成的“芯片霸权逻辑”。 要知道这些年,英伟达靠着AI芯片的垄断地位,在全球市场说一不二。给中国市场的芯片要么是性能阉割版,要么是价格翻倍的“特供款”,国内企业要么咬牙买,要么就只能卡在技术瓶颈里。 中方之前多次提出希望能有更公平的合作环境,英伟达那边一直打太极,一会儿说受美国出口管制限制,一会儿又说技术安全要优先,总之就是不肯松口。 这次中方启动反垄断调查,时机确实选得“刁钻”。一方面,英伟达刚发布新一代AI芯片,正想在全球市场打开局面,中国作为最大的AI应用市场,他们肯定不想错失; 另一方面,美国近期对芯片出口的限制略有松动,英伟达本来计划借着这个机会调整对华策略,没想到中方先一步出手。 贝森特愤怒归愤怒,但他心里也清楚,中方的目标从来不是针对某一家企业。 从之前推动芯片领域的自主创新,到现在通过反垄断调查规范市场秩序,中方一直想做的是打破“一家独大”的产业链格局。 毕竟现在全球AI产业发展这么快,要是核心芯片一直被一家企业卡住脖子,不管是对中国企业,还是对全球产业链的稳定,都不是好事。 就像之前某家国内互联网公司,为了采购英伟达的AI芯片,不仅要支付高额费用,还得接受各种附加条件,比如不能将芯片用于特定领域的研发。 这种“不平等”的合作,中方早就想改了。但之前一直没有合适的契机,直到这次谈判,中方才借着反垄断调查的由头,把这些问题摆到台面上。 贝森特也尝试过跟中方沟通,说可以适当调整定价策略,或者增加芯片供应,但中方的态度很明确,光靠这些“小修小补”不够,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市场垄断的问题。 比如要求英伟达放开部分芯片的技术授权,允许中国企业参与到芯片的联合研发中,还有就是建立更透明的定价机制,不能再搞“区别对待”。 这些要求,对英伟达来说确实有点“棘手”。毕竟他们靠技术垄断赚了这么多年的高利润,现在要突然放开,肯定会影响短期利益。但贝森特也明白,要是不答应,不仅会失去中国市场,还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反垄断处罚,到时候损失会更大。 其实不光是英伟达,现在全球很多科技巨头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成熟,以及反垄断监管的日益完善,那种靠垄断就能轻松赚钱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中方这次对英伟达出手,也是在给其他外资企业释放一个信号:想要在中国市场发展,就得遵守中国的法律,就得拿出真正平等合作的态度,别总想着搞“霸权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