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见到友人妻子漂亮,羡慕之余为其写下一首词,感动世人近千年

幽默漂流瓶 2025-02-21 11:49:04

话说在北宋年间,有那么一个晚上,苏轼收到了欧阳修的邀请,要去赴一场宴会呢。在这场宴会上,苏轼那可妥妥的是绝对的主人公哦。为啥这么说呢?原来,这场宴会是欧阳修特意为苏轼举办的。

此次举办的这场宴会,那可真是热闹非凡,京城里面的才子大多都纷纷赶来赴宴啦。为啥这么多人都要来呢?原来啊,大家都听闻有一位才子,那可是被欧阳修一个劲儿地夸赞,都快夸到天上去了呢。所以这些才子们心里就都琢磨着,这位被夸得如此厉害的才子,到底是不是真有实打实的才学,都想来亲眼见识见识,也好心里有个底儿呢。

在那次宴会上,苏轼结识了不少朋友呢。这里面有一位名叫王巩的,他在京城那可是相当有名气的,是大家眼中公认的风流才子哟。

他,在家里搞起了“金屋藏娇”那一套呢。养了好几个歌女在那儿,平常的日子里,就特别喜欢在自家院子里待着。一边悠然自得地听着那些歌女唱曲儿,那曲调悠扬婉转,一边呢,又兴致勃勃地写字画画,把这听曲和写字画画两件事儿凑一块儿,过得那叫一个惬意自在,小日子过得还挺滋润呢。

大家可能会好奇,苏轼和王巩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还有啊,王巩的这一生和苏轼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呢?另外,王巩夫妇他们又有着怎样的一番经历?

名相之后,风流纨绔

在那个时候的京城文学圈子当中啊,存在着两位颇为有名的姓“巩”的人物呢。其中一位是“曾巩”,另一位则是“王巩”啦。这曾巩和王巩,他俩的名字看上去极为相似,可要是论及性格呢,那可就完全是两个样子啦,简直是截然相反的呢。

大家知道吗?曾巩可是欧阳修的得意门生呢。他这个人,平日里总是一脸严肃的样子,不苟言笑,很少会和别人开玩笑打趣哦。而且,他特别擅长写文章,不过他所擅长的文章类型呢,大多是那种比较偏理性的策论啦。

在宋朝那个时期,科举考试有着它特定的侧重方向呢。当时的科举是比较看重应试文的,就是那种按照一定格式、套路来写的文章,而对于能够展现考生独特思想、对时事等进行分析论述的策论呢,却不怎么重视。就是在这样的考试风气之下,曾巩去参加科举考试,可结果呢,一次又一次都没能考中,老是在科举之路上遭遇挫折呢。

话说在某一年的时候,欧阳修担任了主考官这一重要职责呢。而就在这同一年,曾巩和苏轼这两位在文学史上都颇具声名的人物,都参加了科举考试哦。最终呢,他们二人都非常争气,成功考中了进士啦,也算是在科举之路上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呢。

要知道,就是经过了这一次的考试,欧阳修这才注意到了苏轼这个极具才华的人呢。也正是因为如此,后面才出现了开头所提到的那场宴会。

曾巩的父亲曾经也是担任着较高官职的人呢,不过,非常不幸的是,他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就早早离世了,着实令人惋惜。

曾巩有其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之性格相反的是王巩。相比较而言,王巩的日子可要比曾巩过得好多了。

王巩的父亲乃是宋仁宗时期担任谏官一职的王素。而王素的父亲呢,那可是大名鼎鼎的王旦,他可是位名相呢。王旦还曾获得宋仁宗亲自赐予的匾额,上面写着“全德元老”四个字哦。要知道,在宋朝,能被称作“文正公”的人可不多,而王旦就是其中之一。

王巩出生于那样的一个家庭当中,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仿佛是含着金汤匙来到这世上的呢,自幼便过着少爷般的生活,妥妥的一个小少爷。

王巩有着优渥的家庭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成了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平日里,他最大的喜好就是和那些歌女们凑在一块儿玩耍,而且呢,他还会写诗,也能画画呢。

王巩这人的性格对他自身命运有着不小的影响呢。要知道,他是借着家族所拥有的地位才得以入朝为官的。可他在为官期间,就只晓得针对时弊高谈阔论,嘴上说得那叫一个热闹,然而实际上呢,在具体的政务作为方面,压根就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成绩,毫无建树可言呐。

他在朝中可以说是没起到什么作用,而且还有个爱到处凑热闹的毛病。就因为这样,老是被别人犯的罪名给牵连到。就拿他第一次被罢官来说吧,起因就是别人犯了罪,结果他也跟着受连累,就这么丢掉了官职。

在经历了第一次被罢官的情况后,时间没过多久,王巩就又得到了重新被任用的机会。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王巩并没有从上一次被罢官的经历当中汲取到应有的教训。结果呢,这一回他又因为他人所犯的罪名而受到了牵连,遭到了连坐。

王巩有过两次被免官的经历,不过这对他来说倒也还能接受。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他可不是那种离开了官位就没饭吃的人。这不,趁着这不用当官的空闲时间,他还挺会安排生活的呢。他干脆就在家里又盖起了一间书房,把这书房弄得妥妥当当的之后,还热情地邀请朋友们到家里来一起玩耍,日子过得倒也挺惬意自在的呢。

话说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曾经应王巩的邀请,前往王巩家中做客呢。在这次做客之后,苏辙还特意为王巩写了一篇名为《王氏清虚堂记》的文章。

无故遭贬,洗尽铅华

话说王巩第二次成功官复原职之后没过多久,这苏轼可就被人给盯上啦。有好些人处心积虑地想要陷害苏轼呢,结果呢,苏轼就这么不幸地遭到了重重陷害,最后落得个被贬谪的下场。

在京城之中,有一位和苏轼私交很不错的人,他就是王巩。然而,在当时的局势下,王巩也没能逃脱那场风波带来的影响。苏轼呢,被贬到了黄州这个地方,要知道,黄州就是如今的湖北黄冈。而王巩同样没能幸免,他被贬到了宾州,这里也就是现在的广西宾阳县。

苏轼的案子发生后,一下子牵连了二十多位官员呢。在这些人当中,要说谁最惨,那恐怕就得数王巩了。当时的广西可不是现在这样,那会儿它还属于蛮荒地带,各方面条件都特别差,环境也很恶劣,人要是被发配到那儿去,生存下来的几率可不大,很有可能就把命丢在那儿啦,而王巩恰恰就被发配到了这样的地方,真的是太惨了。

在了解到王巩所处的那种艰难处境后,苏轼的内心被深深的自责情绪所笼罩。他觉得王巩如今的状况和自己有着脱不开的干系,所以,苏轼不止一次地给王巩写信呢,在一封又一封的信件当中,都饱含着他对王巩诚挚的歉意,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王巩知道,自己心里有多么愧疚。

不过呢,王巩在给苏轼的回信里,那姿态可是相当潇洒。他明确告诉苏轼,自己在宾州的日子过得很不错,让苏轼压根儿不用惦记着他。不仅如此哦,王巩在宾州的时候,还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呢,那就是他有了一个儿子,并且给儿子取名叫王皋。

苏轼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瞧瞧,那些风流之人啊,不管到了哪儿那股子风流劲儿都还在呢!”话说回来,这里提到的王巩在广西那边的生活状况究竟是怎样的?他是不是真的能在广西那块地方过得很不错呢?这还真让人挺好奇的呢。

话说王巩被贬到外地去了,这一下,他身边那些曾经围绕着他的歌女,一下子就全都跑得没影了。想当初啊,她们可是和王巩有过不少海誓山盟呢,什么甜言蜜语都说过,仿佛能一直相伴下去似的。可谁能想到,就因为这王巩被贬的事儿,那些曾经的山盟海誓瞬间就如同过眼云烟一般,消散得干干净净,再也找不到一丝痕迹啦。

不过,让王巩深感欣慰的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居然有一个歌女愿意始终陪伴在他左右,并且心甘情愿地和他一起前往那偏远荒蛮之地。而这位歌女呢,便是宇文柔奴。

宇文柔奴呢,她原本出身可不一般,是朝中太医家的闺女哦。要知道,那可是在洛阳城呢,能在这城里称得上是太医家的,妥妥算是大户人家啦。她,因为父亲是有名的医生,耳濡目染之下,自己也学到了不少医术方面的本事呢,所以,周围人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女神医”呢。

然而十分不幸的是,父亲在宫中担任御医一职,也不知是出于何种缘故,竟然触怒了圣上,最后被皇帝下达命令给处死了。

柔奴原本是一位大小姐,过着优渥的生活。可谁能想到呢,后来她家道中落了。在这样的变故之下,柔奴失去了曾经大小姐的身份和依靠,生活一下子变得艰难起来。她又怎么有足够的能力去撑起那个家呢?没办法,柔奴最后就沦落成了一名歌女,这命运的转变实在是让人感叹呢。

柔奴曾经有过一段歌女生涯,不过这段时间并不算长哦。没过多久,她就被那个风流才子王巩给带回家里去啦,而且还被王巩纳为了小妾呢。要说这王巩呢,他就是特别喜欢听曲子,平日里对待柔奴这些歌女,态度还算不错的,和在外面漂泊的日子比起来,柔奴在王巩这儿的生活总体上可要好得多啦。

柔奴沦为了歌女,可即便处于这样的境遇,她也始终没有忘却曾经读过的那些圣贤之书。柔奴是个懂得知恩图报的女子呢,她在心底里暗暗地立下誓言,想着一定要好好报答自己的丈夫,毕竟是丈夫将她从那黑暗的深渊之中拉了出来。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歌女们都陆续从王府逃离了。然而,柔奴却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她留了下来。柔奴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她压根就不想离开王巩。哪怕王巩即将要去的地方条件特别艰苦,可柔奴还是坚定地要陪着他一起去,这份深情着实令人感慨。

话说王巩带着一家人来到了宾州,可到了这儿才发现,当地的实际情况那可真是大大超出了他们之前的想象。要知道,在来之前,他们就已经做好了要面对十分恶劣的生存环境的心理准备了呢,可即便如此,当真正抵达宾州的时候,一家人还是着实被眼前的景象给吓了一大跳。

苏轼曾在回忆里提及这样一件事,他说王巩是因为自己的缘故而被贬到了宾州。在这期间,王巩遭遇了诸多不幸,他的一个孩子在宾州离世,而另一个孩子则是死在了家里。并且就连王巩本人的情况也十分糟糕,当时甚至都险些因病丧命。

苏轼所写的这些事情,那可都是在他和王巩二人见面之后,通过彼此交谈才知晓的内容呢。可以想象一下,这些事儿大概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哦。想当初,王巩在宾州的时候,情况那叫一个危急,都险些丢掉性命啦。好在呢,有柔奴在身边,她凭借着自己精湛的医术,一番努力之下,最终成功地把王巩给救了回来。

话说王巩和柔奴,这两人的感情那可是蹭蹭地往上升呢,发展得极为迅速。而且,他们俩的小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滋有味啦。你瞧,他们待在家里的时候可悠闲自在了呢。常常就是这样一幅温馨美好的画面:柔奴一展她那美妙的歌喉,轻轻吟唱着动人的歌曲,而王巩呢,则是静下心来,手持画笔,在一旁专心致志地画画,就如同曾经在京城的时候那般惬意。

话说王巩身处宾州的时候,苏轼可是给他写了好多封信呢,而王巩也确实都收到了这些来自苏轼的信件。可当王巩心里想着要给苏轼写回信的时候,却碰到了难题。怎么回事呢?原来,当地的驿站竟然不向他这个被视作“罪臣”的人开放,这样一来,即便王巩写好了回信,也是没办法送出去的。

苏轼当时心里琢磨着,大概是自己哪儿做得不对惹王巩生气了,不然怎么一直都没收到王巩的回信呢。他越想越觉得可能是这么回事儿,于是就一次次地给王巩写信,言辞恳切地请求王巩能够原谅自己,希望能化解可能存在的误会,恢复以往的交情呢。

王巩呢,尽管没办法写信,可他手中的笔压根就没停过。他身处被贬谪的地方,在那段日子里创作了好多首诗呢。之后,他把自己写的这些诗一股脑儿全都寄给了苏轼,还通过这种方式向苏轼详细说明了自己在那边的具体情况。

当苏轼仔细看过那些内容之后,内心对王巩越发地钦佩起来。要知道,在那些诗句里面,压根就看不到一丝一毫因惨遭贬谪而产生的怨气,相反的,字里行间满满地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呢。

从种种表现来看,这王巩经历了贬谪一事,却并没有就此变得心灰意冷起来呢。相反哦,经过这么一番挫折,他反倒越发稳重了,就好像是在困境之中磨砺出了更加沉稳的品性。

苏轼着实对王巩的变化大吃了一惊。他心里满是疑惑,怎么也想不明白呢。你看,王巩可是被贬谪到了那种荒蛮偏远的地方,按常理来说,遭遇这样的事情,人应该会消沉才对。可王巩呢,却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苏轼就纳了闷了,王巩在宾州那地方到底是碰到了什么样的事儿?怎么就能让他变得如此开朗豁达起来了呢?苏轼想来想去,琢磨了好久,可就是怎么都想不明白这其中的缘由。

设身处地,有感而发

没过多久,司马光出任宰相一职。在他上任之后,采取了一个重要举措,那就是把王安石变法那段时期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们,全都一一召回了京城。这其中,就包括王巩和苏轼二人,他们也在被召回之列呢。

话说两人都返回京城以后,王巩又一次向苏轼发出邀请,把他请到了自家的王府清虚堂。可这一回苏轼再来此地,跟上次来的感觉那可大不一样喽。上一次来的时候,想必是热闹非凡、人来人往的,可这次再来呢,明显能感觉到这里变得冷清多了,周围安安静静的,没了往日的那种热闹劲儿。

苏轼缓缓走进屋内,抬眼便瞧见柔奴依旧陪伴在王巩的身旁。再看那王巩,此时正专注地在一旁写字呢,瞧他那模样,整个人显得神采奕奕,精神头儿十足。这般情景落入苏轼眼中,着实是让他大吃了一惊,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苏轼那可称得上是在遭受贬谪这件事上经验丰富的人,他这一辈子所经历的贬谪次数多得都数不过来呢。就因为老是遭遇这样的情况,他心里也一直为此而烦闷苦恼着。所以呢,当他见到王巩的时候,看到王巩呈现出来的那种状态,苏轼是完全没法理解,心里直犯嘀咕呢,想着自己老是因为贬谪而苦恼,这人怎么是这样一副模样呢。

苏轼的目光落在了一旁的柔奴身上,时间一晃,已经过去了三年呐。可让人惊讶的是,柔奴看上去竟然比之前还要明艳动人呢,岁月似乎并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哪怕一点点的痕迹。苏轼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好奇,便开口问柔奴道:“你在岭南那边过得究竟怎么样?”

柔奴当时只是很随意地回应了一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而苏轼在听到这话后,一下子就恍然大悟了过来。他这才明白,原来他们二人能够如此豁达,其根源就在于此啊,就是有着这样一种只要内心安宁,所处之地便如同家乡一般的心境。

在那个时候,苏轼的诗兴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当下立刻就创作了一首《定风波·点酥娘》呢。

一直以来都很是羡慕那世间如雕琢美玉般俊朗的男子,想来老天也应怜惜他,赐予他一位如同点酥般娇美的女子相伴吧。只见那女子轻启皓齿,自行唱起了清新悦耳的歌曲,当歌声响起,仿佛有微风轻轻拂过,又好似那炎炎夏日里,炽热的火海之上竟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瞬间就让人感觉燥热全消,变得无比清凉惬意起来呢。

有这样一个人,经历了万里的行程归来,让人惊奇的是,岁月似乎并未在其身上留下沧桑的痕迹,反倒看起来比之前还要年轻呢。只见其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这笑容啊,仿佛还带着岭南梅花那独特的清香韵味。旁人不禁好奇地问道:“岭南那个地方到底好不好?”而此人只是轻轻回应道:“只要能让内心安宁平静的地方,那便是我的家乡。”言下之意,岭南于其而言,已然是一处能让心安住的所在,好不好自在心中,无需多言,心安之处便是归宿之地呢。

苏轼所作的词在京城那可是迅速就声名远扬啦,传播得极为广泛呢。而与此同时,柔奴和王巩之间的故事也渐渐被众人所知晓,大家都了解到了他们之间的种种经历。就这样,凭借着这些,柔奴与王巩二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对非常有名气的夫妻啦,常常被人们所提及和传颂呢。

话说苏轼从王巩家中离开之后,心里不禁泛起了些许悲伤之情。要知道,王巩与其佳人之间的故事,那可称得上是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而这样的故事,就好似轻轻拨动了苏轼内心深处最为柔软的那一处角落,让他的情绪也随之受到了触动呢。

苏轼的妻子王弗,是在十六岁的年纪嫁给了那时十九岁的苏轼。在日常生活里,只要苏轼开始读书了,王弗就会静静地陪在一旁。要是苏轼读书过程中遇到了不明白的地方,王弗便会适时地给予提醒呢。

苏轼一开始啊,心里头觉得自己的妻子好像不太懂文章方面的事儿呢。可实际上,他的妻子王弗那可是跟着自己身为进士的父亲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呢。想当年,苏轼才华横溢,是有名的才子,而王弗也聪慧过人且颇有学识,他们俩这一组合,可不就是才子佳人嘛,在当时还被人们传颂着,成了一段佳话嘞。

只可惜,苏轼的妻子王弗在和他成亲之后的第十一年就离世了,那时的她仅仅只有二十七岁呢。

王弗对于苏轼而言,已然化作了他一生都难以释怀的伤痛啊。想当年,两人有着诸多美好的过往,可如今,王弗却早已不在人世。而此刻见到王巩二人,这场景就仿佛是一把钥匙,一下子就打开了苏轼记忆的大门,不由自主地便让他又回想起了那些与王弗有关的当年之事。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犹如潮水一般涌上心头,苏轼的心中满是悲伤,怎么也抑制不住这份沉痛的情绪,就那样沉浸在对亡妻的深深怀念之中,实在是令人不禁为之动容呢。

柔奴和王巩都已经寻觅到了能让自己内心安宁的所在,那么苏轼呢,他的心安之处又究竟在什么地方?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