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市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重点工作情况。记者获悉,目前,我市已累计推出道路挖掘修复、项目开工建设、公共建筑装饰装修、5G基站建设等12个工程建设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单个“一件事”审批效率最高提升90%。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调研员王铁军介绍,以项目开工建设“高效办成一件事”为例,我市将“建筑工程施工综合许可”“市政设施建设类审批”“用水报装”“用电报装”4类17个事项梳理合并成“一件事”,改革后申请材料由4套减为1套,提交材料由62份缩减为16份;申请表由4张整合为1张,填表要素减少70%;办事环节也由45个减少到5个。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在山东政务服务网(威海)“高效办成一件事”模块设置“建设项目开工‘一件事’”专区,项目单位可按照实际自行选择事项申报,若同时申请4类事项,只需3个工作日,即可办完全部手续,实现开工建设。较改革前,审批效率提升达90%,实现项目单位一次申请、集成办理。截至8月底,全市已有650多个项目通过“一件事”方式办理相关业务。目前,我市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工程建设项目涉水审批、商品房预售等“一件事”正积极推进中。
聚焦提升工程报建便利度,我市坚持技术赋能,建设建筑单体赋码落图平台,明确赋码落图机制和工作流程,实现建筑单体赋码及单体建筑空间信息自动归集“落图”功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增加单体维护和安全监管的便利性。同时,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等电子证照与实体证照同步制发、实时归集。完成工程审批系统与政务服务平台、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一体化平台、数字化图纸管理、城建档案在线归档等多个相关系统的互联互通,项目信息、档案资料、审批证件、竣工图纸等信息数据均可实时共享。
“我们正在依托AI大模型,探索打造‘工程建设项目智能报建平台’,实现从立项到验收的全链条数字化闭环,自动识别材料合规性并生成结构化电子档案,达成智慧表单2.0版本。”王铁军表示,我市还在积极探索推出大模型驱动的“智慧导办”审批模式,为企业提供动态化、场景化的申报建议,打造项目申报最优路径。
目前,临港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已率先推出“AI项目管家”智能体。临港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基波介绍,通过应用实践总结,“AI项目管家”智能体最为明显的优势是“便捷”与“速度”。其中,“便捷”主要体现在其可以使审批路径变得更加清晰,以拿地项目为例,企业只需在小程序输入项目土地公告启动时间、项目预计工期等信息,“AI项目管家”智能体就能自动生成个性化审批计划,明确36个主要环节的办理部门和办理时间,彻底解决“不知找谁办、不知何时办”的困扰;“速度”则体现在部门初审速度全面提速上,专业审批环节效率提升尤为明显,比如,水土保持AI审批专家智能体能够在15分钟内完成一份约2万字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的全章节审查。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行政审批服务局牵头为各级重点项目配备了专属项目管家,提供全程帮办代办服务。截至目前,已帮助项目单位协调解决各类问题3800余个。
“依托项目管家帮办代办,我们运用建设工程规划类许可审批‘五证合一’、建筑工程施工综合许可审批‘九证合一’等措施,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靠前辅导,帮助豪迈重工大型海工装备项目、海力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等顺利推进。”乳山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吉勇介绍,他们还打破海域使用预审和海域使用权设立审核两个事项原有市县两级依次办理的现状,将县级初审转报、市级审核批复,优化为市、县两级审批部门联审联批,同步开展工作;同时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对项目审批难题进行“联合会诊”,用好告知承诺、容缺审批等政策工具,精准施策,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时限,加速推动海上风电项目落地见效。
目前,我市包括海域+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联合出让在内,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智慧审批、消防审验提质增效、“预告登记+带押过户”等6项改革工作已被列入省工改2025年度“揭榜挂帅”试点任务且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