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从比较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之路的世界意义

转自:中国妇女报

·阅读提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重点研究项目“妇女解放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之路的世界意义”开题会议近日举办。课题组负责人介绍了课题的总体框架及预期目标,明确课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六位学者分别就不同区域的研究情况作汇报。院外专家就进一步做好课题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实习生贺雅慧

9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重点研究项目“妇女解放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之路的世界意义”开题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养老与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林宝研究员主持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多个研究所及院外专家参加会议。

探索多元妇女解放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殷乐研究员在致辞中强调,课题组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坚持全球视野,确保课题研究始终沿着科学、健康的轨道推进;充分发挥跨学科、跨领域交流与合作的科研优势,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政策建议及时转化为推动妇女事业发展的实际行动。

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魏南枝研究员系统介绍了课题的总体框架及预期目标,明确课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她表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与民族解放、国家富强融为一体的;妇女解放是人类解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有全局观,并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世界妇女解放之路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地区的女性地位和妇女解放现状与其所在国家、地区在世界体系中的具体方位紧密相关;只有增进团结,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打破西方对规则制定权的垄断,才能尊重和探索多元妇女解放之路。

在子课题汇报环节,来自院内多个研究所的六位学者分别就拉美、西亚非洲、亚太、日本、美国和欧洲等不同区域的研究情况作汇报。

拉美研究所韩晗副研究员指出,在拉丁美洲性别平等进程中,政治参与数据领先,经济领域的高管数量和层级也日渐提升,有关性别平等政策具有创新性。然而,受殖民历史、新自由主义等多重因素制约,该地区仍普遍存在同工不同酬、性别暴力及文化偏见等问题,并且妇女内部的社会分化与阶层固化明显。真正的性别平等需要有制度保障与资源分配、社会观念的同步变革。

西亚非洲研究所王金岩副研究员认为,数千年来,埃及女性地位深受文明基因、外部渗透、宗教制约等多重因素影响,在多数时期内都处于被动书写的叙事基调。埃及建国后,女性争取权益、重塑社会契约的诉求得到政府不同形式的回应,当前仍处于国家主导的制度性赋权阶段。

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王晓玲副研究员指出,近10年来,青年女性运动占据了韩国女性运动的舞台中心。青年女性运动具有显著的对抗性、排他性,在推动女性主义进入大众视野的同时也促使两性矛盾进一步激化,使性别话题身份政治化。经济分配的两极分化、世代间的机会不平等、男女间的机会不平等是造成青年女性运动这种排他性和对抗性的结构性原因。

日本所王瓒玮助理研究员认为,日本妇女解放历程呈现的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思想“新旧并存”“层位”累加的复杂图景,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妇女解放始终没有与国家现代化改革融为一体。相反,在传统的“良母贤妻”和“西方优越论”“帝国女权主义”并行交织的话语体系中,女性被层层“工具化”。

美国所俞凤副研究员以美国妇女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旨在梳理其历史发展与路径机制,分析在制度、文化与社会结构上的成就及困境,并通过国际比较探讨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所赵菩助理研究员认为,欧洲虽自诩为全球“性别平等的灯塔”,但现实远非单一路径。北欧、西欧、南欧与中东欧展现出横向差异,政治、经济、家庭与文化层面又存在纵向分化。历史上,女性解放常被资本主义制度化为冷战竞争的工具;当下,平等话语更是欧洲巩固话语权与软实力的战略资源。

讲好中国妇女解放之路故事

在专家评议环节,四位专家高度评价课题研究意义,并就进一步做好课题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中国妇女研究会秘书长郭晔结合中国妇女发展现状和趋势,为本课题推进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建构自主话语体系,本课题可以建立共同的分析框架来比较不同的国家。第二,她强调了联合国在世界妇女运动中的地位,指出联合国所充当的角色应被重视。第三,关注治理结构在影响妇女解放方面的表现,分析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取得成效的制度性基础。

中国妇女报社副总编辑金勇从提升我国在妇女领域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角度,强调在国际上讲好中国妇女故事的重要性。她认为,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之路,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其妇女解放的理念和路径对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该课题研究对于突破西方对标准制定权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会对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妇女故事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比较政治研究室主任郭静研究员对课题提出四点期待:第一,从规模和结构而言,中国庞大的女性群体的解放与发展对世界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并且中国男女共享发展成果。第二,课题可以更深入地表达中国妇女解放的理念、路径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第三,进一步从制度、机制和措施方面,挖掘中国具有示范性的案例。第四,从国际维度探讨中国所发挥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藏族文学研究室主任意娜研究员期待本课题对“中国特色”有更为精准的概括,形成一个具有问题导向的比较范式,让其更加具有穿透力。此外,她从赋能角度提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区别于西方的重要特征,认为中国通过经济赋能、能力赋能和社会赋能,让中国的妇女解放形成一个具有综合性和有国家保障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