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30家投标公司全是演员?串标围标越来越隐蔽,如何用企查查一查到底

你以为招投标是企业拼实力、比报价的赛场?安徽省发改委去年曝光的8个典型案例,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从蚌埠的30家公司抱团围标,到黄山的评标专家收3000块就敢乱打分,这些案子几乎覆盖了招投标领域的所有“潜规则”:有人靠空壳公司“演戏”,有人用电子技术“作弊”,还有人把权力变成了“中标通行证”。

今天咱们不聊枯燥的法条,就看看这些案子里,到底藏着怎样的操作套路,以及为什么总有人铤而走险。更关键的是,如何用企查查等工具把这些“演员公司”的老底翻个清清楚楚。

01一场招标30个“演员”,1.5万/家就能陪标?

去年蚌埠某工程项目招标,老板周某想中标,找了个中介,一口气凑齐30家公司来“陪标”。每家公司收1.5万“演员费”,由周某统一控制报价,确保自己中标。

最终,这个“演出团”被警方一锅端。但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围标的成本太低了。

1.5万一家,30家也就45万。可一旦中标,工程利润可能是几百万甚至更多。这就好比花小钱买通裁判和所有对手,比赛还没开始,结局早已写好。

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些“陪标专业户”。它们大多是空壳公司——没实际业务、没员工、没纳税,唯一的“业务”就是帮人围标赚出场费。注册公司成本低,出事了大不了注销,风险小、回报稳,成了围标产业链上的“职业演员”。

02围标串标穿上“隐身衣”,传统方法根本查不动

以前围标手法粗糙,几家关联公司一起投标,容易被一眼识破。但现在,这行当已经“转型升级”,越来越隐蔽:

-股权结构多层嵌套,表面看不出关联;

-用亲友身份注册公司,实际控制人藏在幕后;

-统一由中介操控,投标动作整齐划一却不同时露面;

-甚至用技术手段串通报价,误差控制在0.5%以内……

如果没有足够数据支持和关系穿透能力,单靠人工查阅工商信息,根本没法识破。

03拒绝演戏!教你用企查查四步拆穿围标局

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借用数据工具实现风控突围。比如企查查这类平台,就能帮我们在招标前后实现全方位排查。

第一步:供应商寻源——精准挖掘优质资源

传统采购最头疼的就是找供应商。信息零散、范围窄、实力难评估,决策像开盲盒。

但借助企查查这类工具,我们可以:

-按地区、行业、资质、注册资本等多维度筛选企业;

-查看企业的股权结构、融资情况、司法诉讼、行政处罚;

-分析其历史投标记录、中标行业、中标区域、投标参与度……

比如查看某家公司的企查查信息,如果无经营信息、无或极少员工、注册地址不实、财务异常、频繁变更信息、无完整财产记录等,就要高度警惕是“空壳演员”。

第二步:企业身份核验——拒绝皮包公司合作

筛选出意向供应商后,一定要做深度背调:

-查工商信息:确认注册地址是否真实,是否虚设;

-查法定代表人:是否同时兼任多家公司,是不是“专业挂名”;

-查经营范围:是否与投标内容严重不符;

-查行政处罚&司法诉讼:有没有违规记录或被执行信息。

一个小技巧:用企查查的“合同违约”功能,可以直接看到企业历史违约次数和金额,从量化角度评估它的合作可信度。

第三步:招标排查——批量穿透关联关系,揪出串通投标

这是反围标最核心的一步!

企查查能帮审计部门批量排查所有投标公司之间是否存在:

-股权交叉:是否互相持股,或有共同股东;

-联系方式重合:是否使用同一电话、邮箱;

-注册地址相近:是否集中在同一楼栋甚至同一房间;

-高管重叠:董事、监事是否在其他投标公司任职;

-历史投标记录:是否经常在同一项目中一起出现……

比如,如果发现5家投标公司过往投标记录重合,或者注册地址都在同一公寓的不同房间,基本可以判定是“关联演员团”。

第四步:风险监控——合作后也别松懈,动态追踪防爆雷

合作只是开始,风险监控不能停。甲方可以把供应商及其关联公司(总公司、子公司、股东等)加入监控列表:

-企业信息变更提醒:如注册资本、地址、法人代表变更;

-经营风险动态:如经营异常、股权出质;

-司法诉讼推送:如立案信息、被执行、失信记录……

一旦触发监控,系统实时推送,让你第一时间掌握风险动向,避免被牵连。

04写在最后:数据不会骗人,“阳光”才是最好的防腐剂

围标串标之所以屡禁不止,不是因为查处不严,而是因为隐藏得太好、成本太低、收益太高。

安徽曝光的这几个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招投标领域的灰色操作不会自动消失,但我们可以用更好的工具、更透明的数据、更严谨的流程,去压缩它们的生存空间。

你每一次认真的排查,都是在让市场更干净一点。

工具永远只是工具,真正的防线,来自于我们是否愿意多查一步、多问一句、多看一眼。

如果你也在采购、招标、合规岗位工作,不妨把企查查这类工具用起来。不一定要多么复杂的操作,但关联查询+风险扫描+动态监控这三个动作,就能帮你避开大多数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