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篮球赛事价值延伸:激活消费生态,服务城市发展

虎扑09月22日讯中国篮球之队官方发文,探讨体育赛事赋能城市发展。

原文如下:"激活消费生态,服务城市发展——中国篮球之队实践赛事价值延伸路径

随着中国女篮在西安面对尤文图特俱乐部取得两连胜,这场兼具竞技热血与城市温度的体育盛宴,不仅让“西安,我来了”的球迷奔赴收获完美回响,更以多业态联动实践,激活了“体育+”融合发展的新动能。

赛事主办方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出“票根经济”组合拳,让一张观赛票根成为串联城市消费的“金钥匙”。从“体育+农业”的助农实践,到“体育+旅游”的体验延伸,再到“体育+消费”的活力释放,这两场女篮热身赛已然超越竞技本身,成为落实国家体育政策、服务城市发展的生动实践。

这两场热身赛,是2025年中国男篮、中国女篮系列赛事通过政策赋能与市场联动,深度参与城市经济激活、地方消费潜力释放的一个缩影。各承办单位创新经济拉动机制,坚持深耕挖掘赛事长期价值,在直接带动消费、激活城市消费生态、塑造城市品牌等方面立体开发赛事潜能,初步实现了赛事流量向城市发展势能的转化。

一、“票根经济”直接带动增长流量外溢激活消费生态

无论是热身赛还是亚洲杯,国家队篮球赛事作为国内头部赛事资源,都可以为承办城市带来流量热点及巨大人流量。从传统意义上而言,国家队篮球赛事可以从门票、交通、酒店等观赛刚需领域为承办城市带来巨大消费增长。而随着城市生活场景的不断丰富,中国篮球之队赛事与城市消费场景逐渐深度融合,赛事流量外溢为消费提供“爆点”。

以2025年中国女篮热身赛(济南站)为例,根据专业机构测评,本项赛事在创造收入和经济活动方面成效显著,赛事带动所在地住宿、餐饮、交通、旅游、购物、娱乐等诸多环节的消费,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共计961.63万元,其中赛事活动拉动消费700.45万元,赛事总收入261.18万元。

同时,赛事对地区生产总值(GDP)的贡献(产出效应)达到2178.72万元人民币,凸显了赛事在带动当地旅游、酒店和餐饮等相关产业中的显著作用。该项赛事为举办地居民带来的收入增加额(所得效应)达到844.55万元人民币,反映了赛事在提升居民收入和促进当地商业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此外,在税收方面,赛事为政府带来的税收收入达到59.28万元人民币。赛事对第三产业的影响较为明显,拉动效应达1492.59万元,占比68.5%。“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拉动效应达1189.63万元(其中,“吃”为139.64万元,“住”为235.48万元,“行”为520.42万元,“游”为64.45万元,“购”为187.74万元,“娱”为41.91万元)。

中国男篮赛事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7月29日,2025年中国男篮热身赛(南京站)直接经济影响4,049.46万元,其中,赛事受众拉动消费3,239.46万元,人均消费均值为1169.61元/天(本地观众人均消费均值为634.01元/天,外地观众人均消费均值为1,621.67元/天)。

赛事间接经济影响(拉动效应)9,898.02万元,税收效应278.76万元,就业效应373个。赛事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拉动南京相关产业发展,对旅游六要素的拉动效应达3,632.94万元。其中对“吃住”的拉动效应最显著,为1,570.73万元,其次是对“游”的拉动效应,为835.89万元。

2025国际篮联女篮亚洲杯期间,球迷凭赛事门票可在周边商圈餐饮、文旅场所享受专属折扣,推动“观赛—运动—健康消费”闭环形成。

根据赛事期间吸引3万名外地游客来深停留3天测算,深圳依托“以赛兴城”战略,以2025国际篮联女篮亚洲杯为载体,通过门票联动商圈折扣等方式,将赛事热度转化为消费动能,短期带动间接经济效益约1.7亿元。其中,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方面直接拉动消费约1.14亿元,占总产出效益的67%。

2025年中国女篮热身赛(长沙站)期间,雨花区内餐饮商家针对观赛人群推出了"赛事能量套餐",为观众提供便捷的餐饮选择。住宿行业也推出了观赛专属优惠套餐,吸引外地观众延长在长停留时间,带动过夜消费。这种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有效实现了赛事客流向商业消费的转化。

零售行业借此契机上线"文体周边好物"专题促销,将篮球热度延伸至购物领域。雨花区本土零食企业打造"零食音乐节",巧妙将赛事流量延续至赛后阶段,形成消费接力效应。

这种多业态联动模式有效扩大了赛事的经济辐射面,而流量外溢效应带来的成功也令城市对体育赛事的经济带动模式有了新的思考与理解。

二、赛事推动城市品牌塑造与相关产业链发展

流量外溢效应不只停留在线下,赛事线上流量带来的社会效益也在悄然改变着区域消费生态,打破“体育赛事单次带动消费”的怪圈。赛事正在以助力城市品牌塑造与推动相关产业链升级的方式参与地方长期价值挖掘。

例如,2025年中国女篮热身赛(临沂站)期间,2025年中国女篮热身赛(临沂站)通过全媒体传播,共产生82,226篇次相关报道。其中,社交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累计81,268篇次相关报道共产生传播价值25,715.76万元。区域传播上2025年中国女篮热身赛(临沂站)相关报道中包含“临沂”关键词共计75,390篇次,产生媒体传播价值32,470.20万元。赛事报道中热议词语以“中国女篮”“热身赛”“国际”为核心,外延“临沂市”“体育馆”“奥体公园”“中国队”等词汇,体现赛事的国际影响力,也展现了赛事对临沂市城市知名度的提升作用。调研数据显示,84.03%的观众认同赛事有助于提升临沂知名度和城市形象。同时,赛事现场还举办了“五星座席”活动,特邀5位城市英雄亲临现场观赛、赠送纪念球票、并作为国歌领唱人带领观众共唱国歌。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提升了集体荣誉感和对临沂的好感度,93.61%的观众表示观赛之后对临沂好感度提升。

6月18日,中国女篮在西安迎战日本女篮的热身赛期间,共有3239万不重复电视观众通过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收看比赛,收视率达到1.04%,截至当时,该场比赛的收视数据位列2025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篮球类收视率首名;共有663万观众通过[中国篮球之队]官方微博账号观看了西安站比赛的直播,同样创造在该平台观看中国女篮热身赛直播人数的新高。赛事获得新华社、央视体育、中国新闻网、光明网等30余家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全程报道,新媒体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3.2亿人次,累计线上赛事浏览量突破3.67亿次。高流量、高质量的赛事展示,都在提升着城市的品牌美誉度。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大运馆作为曾经承办2015年男篮亚锦赛的场馆,在7月8日承办了中国女篮对阵澳大利亚女篮的热身赛。再次承办国际级篮球赛事,证明了长沙具备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城市体育赛事承办能力。而在本次赛事结束后,该场馆还作为2025赛季全国男子篮球联赛(NBL)湖南赛区主场使用,7月11日长沙勇胜男篮在此迎来新赛季首战。这种多赛事共享场馆资源的模式,提高了体育基础设施利用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有利于职业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专业机构的测评,赛事的成功举办往往可以为城市带来全方位的积极影响,一方面通过承办高水平赛事,城市可检验场馆运营现状以及自身综合办赛能力、积累大赛组织经验,为今后引进更多国际级体育赛事以拉动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是赛事可以营造更为浓厚的城市体育氛围,观众在感受篮球运动魅力的同时,也被传递了健康生活理念,体育参与热情与被激发。这种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良性互动,往往可以为城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借力政策工具与市场机制协同措施

如果说赛事本身相关的直接消费更多地来自于球迷的自发热情,那么赛事间接消费的快速增长则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借助政策工具,充分把握赛事黄金窗口期。

2025年中国女篮热身赛(临沂站)期间,临沂市体育局联合市文旅部门,以赛事为契机,着力打造“跟着赛事来沂蒙”文旅品牌。围绕本次赛事,市文旅局积极鼓励引导全市文旅资源推出系列专属福利,如王羲之故居门票优惠、沂河游船特惠等,让参赛选手和观众在感受比赛的同时,体验书圣故里的文化魅力。同时,“文旅临沂”官方新媒体平台同步发布景区导览、住宿推荐、美食地图、主题游线等实用资讯,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旅体验和个性化服务选择,助力打造“体育+文旅”融合新场景。

除了定向优惠以外,相关部门通过有效的信息引导,吸引赛事消费人群积极利用既有政策享受更多优惠,刺激消费需求。雨花区全年计划发放百万消费券,美团和大众点评积极响应,配套"雨花花卡"消费专区千万补贴。2025年中国女篮热身赛(长沙站)期间,这种政府引导、平台配合、商家参与的消费促进机制,有效降低了消费者实际支出成本,提高了消费意愿。政府通过官方平台发布赛事信息,串联赛事信息与商家活动,打造"一站式消费指南",帮助消费者便捷获取优惠信息,规划消费行程。这种信息引导措施降低了消费者信息搜索成本,提高了消费效率,有效连接了供给与需求。

在消费场景方面提升人流效率,也成为了各个办赛城市刺激消费的辅助手段。以优化交通、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等方式,优化观赛体验,延长观众“夜经济”场景消费时间。2025年中国女篮热身赛(长沙站)期间,相关部门加强了交通管理、安全保卫等公共服务供给。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赛事停车场不对外开放,鼓励观众选择绿色出行方式,这既是对城市交通压力的缓解,也是对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这种公共服务安排体现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辅助推动了“赛前-赛中-赛后”三个消费场景间的高速人员流动,为延长有效消费时长提供了条件。

四、未来展望:从赛事流量到城市发展势能

随着近年来深圳、西安、合肥等城市越来越多地承办中国篮球之队赛事,越来越多的城市感知到了赛事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间接经济影响。如何将赛事打造为城市IP,也成为一个新的命题。

无论是多层次、多项目打造以高水平国际赛事为重点,以本土赛事为延续的赛事体系,还是凭借单项赛事经验沿用,打造多项目核心赛事矩阵,都是各个城市探索的方向。这些系列化、矩阵化的赛事IP群,将成为未来持续以体育带动消费流量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如何延长消费时长、丰富消费场景、将赛事流量转化为长期消费动能,是以体育赛事带动消费增长的重中之重。目前,“体育+文化+旅游”融合的模式已逐渐成为标准答卷。可是,文化和旅游体验消费很多时候依托于首次体验的新鲜感,怎么长久地促进外来人口的多次来访与消费,就成为城市依托赛事场景持续带动消费的新问题。提升体验质量、维持消费场景创新、激活更多的消费空间与时段等方式,也许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些可行方向。

而在效率提升保障方面,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优化赛事经济生态,可以为赛事流量转化保驾护航。无论是简化备案审批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评估体系,还是鼓励专业人才引进及智慧服务落地,都是提升服务效率、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城市“留量”的保证。

随着消费场景的进一步丰富、赛事IP价值的持续提高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强,未来一定会有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运营根植于城市生活场景的篮球赛事活动,逐步实现赛事流量到城市发展势能的高效转化。

*本文部分数据及事实来自第三方评估咨询机构提供的赛事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