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9月22日讯(融媒体记者刘文艳通讯员贺子祺)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泉州大地上,南音的千年古韵、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的闽南风情、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珍藏以及高甲戏的独特魅力,是泉州市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助力乡村非遗文化传承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通过实地探访、沉浸体验与深度调研泉州的非遗项目后,在非遗传承与创新方面,提出“数字沉浸、设计转化、青春传播”三大创新路径,以及打造“非遗元宇宙”、推动“非遗焕新设计”等建议,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可复制的方案。
实践队队员在晋江五店市欣赏了闽南古厝,探访了德化白瓷展览馆,体验了木偶戏,并参观了惠安石雕、泉州彩扎、花灯、惠安木雕、永春纸织画等非遗项目。通过深入泉州市非遗传承一线,挖掘非遗传承的实践路径与现实挑战,探索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特色发展模式。队员们表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绝非简单的静态保存,而是需要注入源头活水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唯有将文化基因植入当代生活土壤,才能激活非遗的永恒生命力。
如何以青年视角赋能非遗?实践队为此建言:打造“非遗元宇宙”,联合高校、科技企业与非遗馆共建“非遗元宇宙”,运用VR/AR技术实现数字体验,虚拟搭建古厝红砖燕尾脊、动作捕捉学习南音唱腔指法、全息投影设计白瓷纹样等,将静态展示转化为可玩可创的深度交互,拉近大众与非遗距离;推动“非遗焕新设计”,依托本土制造基础与高校设计团队,设立“青年非遗创客营”,传承人指导青年设计师,将德化白瓷、古厝元素、戏曲符号转化为生活用品、潮品及国潮IP;构建“青春代言声浪”,组建高校社团、自媒体达人、新秀传承人构成的“非遗青春代言团”,系统性创作短视频科普、VLOG纪实、直播探馆等新媒体内容,孵化“非遗星推官”,推动非遗在互联网强势破圈,引发全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