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晋商银行净利润微增2%藏暗礁:贷款踩监管红线、消金投诉破3000条

2025年上半年,晋商银行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的盈利答卷——净利润10.51亿元同比增长2%,但这份增长却难掩其经营层面的多重隐忧。从贷款集中度突破监管红线、个人贷款不良率攀升,到旗下消费金融业务深陷投诉泥潭,再到以“两折甩卖”不良资产的方式缓解风险压力,这家区域性上市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营收结构失衡是晋商银行当前的首要难题。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行营业收入27.36亿元同比下降1.8%,作为核心收入来源的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8.4%,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也下滑10.8%。两大主营业务收入双双萎缩的情况下,净利润增长主要依赖投资证券收益净额44.5%的激增以及营业支出的压缩。为控制成本,该行提出“勤俭办行”“过紧日子”,将其他一般及行政费用削减10.8%,这种“节流+投资收益补位”的盈利模式,不仅稳定性不足,也暴露出其主营业务竞争力的弱化。

贷款业务的风险集中问题更触碰到监管“红线”。从行业分布看,晋商银行贷款高度集中于制造业、采矿业等五大行业,合计占比超五成,行业周期性波动对其资产质量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更关键的是,客户集中度已突破监管限制——报告期末,该行对前十大单一借款人的贷款总额达179.39亿元,占资本净额的54.4%,远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中“不超过50%”的规定。其中,仅制造业客户就占据7席,贷款余额合计127.14亿元,占资本净额38.5%,客户与行业的双重集中,让其信贷风险敞口持续扩大。

资产质量的“冰火两重天”与处置方式的争议,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晋商银行的担忧。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36.89亿元,虽不良贷款率维持1.77%的水平,但关注类贷款较2024年末增加2.83亿元至94.64亿元,风险前瞻指标的恶化信号已显现。结构上,个人贷款不良率从2.28%飙升至2.71%,不良余额增加1.61亿元,而对公贷款不良率虽有所下降,却与此前“空前”的核销力度密切相关——2024年该行不良贷款核销额激增至11.58亿元,较2019-2022年核销总和还高,2025年上半年核销规模却骤降至610万元,核销力度的“急刹车”背后,是新的风险处置路径的争议。

中报披露当日,晋商银行宣布以3.1亿元对价转让14.21亿元不良资产,相当于“两折甩卖”,预计录得11.11亿元亏损,还需额外计提3.66亿元减值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受让方晋阳资管与该行存在关联关系,山西国运通过间接持股同时控制两者。此次关联交易引发多重质疑:为何选择关联方承接不良资产?额外计提的3.66亿元是否意味着此前对资产质量的评估存在重大疏漏?这笔亏损与减值准备又将对全年净利润造成多大冲击?种种疑问尚未得到明确回应,却已让市场对其资产处置的透明度与合理性产生怀疑。

相较于资产端的风险,消费贷业务的投诉浪潮更直接损害着晋商银行的市场口碑。2025年上半年,该行个人消费贷款规模达50.59亿元,同比增长13.2%,业务扩张的同时,投诉量也同步激增。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涉及晋商银行的投诉超270条,其持股40%的晋商消金投诉量更是突破3180条,核心问题集中在合作方违规操作与变相高息。不少消费者反映,通过合作平台借款时被收取“砍头息”,或额外缴纳担保费、咨询费、会员费等费用,导致实际贷款利率远超合同约定,部分甚至超过36%的司法保护上限。

更棘手的是,晋商银行及晋商消金与已被立案侦查的P2P平台达飞云贷的合作纠纷,让消费者陷入“双重催收”“两头还款”的困境。多位用户表示,早年通过达飞云贷借款,后被晋商系机构告知为实际放款方,在向晋商系机构还清欠款并取得结清证明后,仍遭达飞云贷方面骚扰催收;还有用户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负高利贷,且被晋商消金催收部门诱导向亲友借钱还款。目前,达飞云贷已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警方立案侦查,晋商系机构作为合作放款方,是否尽到合作机构尽调义务、如何防范P2P风险传导,至今未给出明确答复。

随着2025年10月1日互联网助贷新规的正式实施,晋商银行的消费贷业务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考验。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对助贷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并禁止变相高息,而晋商系机构当前的投诉问题,恰恰触碰了新规的多个“禁区”。若不能及时整改合作模式、规范收费与催收行为,其消费贷业务的扩张之路恐将受阻,甚至可能面临监管处罚。

从净利润增长的“表面光鲜”,到资产质量、合规经营、客户口碑等层面的“内里承压”,晋商银行正站在转型的关键节点。如何优化营收结构、降低风险集中度、化解不良资产处置争议、平息消费端投诉,不仅关乎其短期经营稳定,更决定着长期发展前景。对于这家区域性上市银行而言,唯有直面问题、主动破局,才能真正摆脱当前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