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核心矛盾在于:预制菜理解范畴不同,同时知情权和选择权未能得到保障。此次事件问题核心在于,商家与消费者对预制菜范畴理解存在不同,消费者并非反对预制,而是认为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以预制代替现做,按照现做现炒的价格来收取高昂费用,未能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预制菜已有国家标准,执行细则后续有望进一步细化。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定义预制菜为不添加防腐剂、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速冻米面等主食、中央厨房制作菜肴、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以及不经加热或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等均不属于预制菜。该定义制定后具备一定强制性,但并未涉及禁止和准入的严格门槛。同时《通知》中明确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但该标准由政府倡导,目前暂并不具备强制性。
后续政策有望加速落地,同时餐企动作亦有望更加开放透明。一方面据报道,9月13日《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相关政策有望加速落地。另一方面,部分餐企在此次舆情后,主动展示后厨制作工艺,适时披露原料使用情况,在半成品使用上也将更加坦诚透明。
餐饮供应链未来将更加高效、规范,仍是大势所趋。参考海外美国日本等国家产业趋势,餐企要追求高效便捷,配备中央厨房、通过外采等方式缩短前置食材处理是常用流程,未来食品工业化依旧是大势所趋,同时社会也并非全盘反对预制,老乡鸡、肯德基、萨莉亚等使用央厨的企业依旧得到消费者认可,以上餐企通过高标准的供应商准入、透明的原料溯源、公开的制作流程等,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透明、规范的供应链程序,建立了足够的公众信赖。未来企业要满足公众吃得安心、吃得明白的刚需,供应链体系必须更加严格规范,尤其是在预制菜、半成品使用上需要更加规范透明。
具体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欢迎联系华创食饮团队
风险提示
需求复苏不及预期、成本下降不及预期、行业竞争格局加剧等。
团队介绍
首席分析师:欧阳予
浙江大学本科,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研究型硕士,8年食品饮料研究经验。曾任职于招商证券,2020年加入华创证券。2021-2024年连续四届获新财富、新浪金麒麟最佳分析师评选第一名,其中2024年获新财富、新浪金麒麟、水晶球和21世纪金牌分析师等评选第一名。
——白酒研究组(白酒、红酒、黄酒、酒类流通行业)
分析师:田晨曦
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2020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分析师:刘旭德
北京大学硕士,2021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王培培
南开大学金融学硕士,2024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大众品研究组(低度酒、软饮料、乳肉制品、烘焙休闲食品、食品配料等)
组长、高级分析师:范子盼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6年消费行业研究经验,曾任职于长江证券,2020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研究员:严晓思
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硕士,2022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研究员:严文炀
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2023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寸特彬
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硕士,2025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执委会委员、副总裁、华创证券研究所所长、新财富白金分析师:董广阳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16年食品饮料研究经验。曾任职于招商证券,瑞银证券。自2013至2024年,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八届第一,两届第二,一届第三,获金牛奖最佳分析师连续三届第一,连续三届全市场最具价值分析师,获水晶球最佳分析师四届第一,获新浪金麒麟最佳分析师连续六届第一,获上证报最佳分析师评选五届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