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大势研判观点
上周中美新一轮经贸谈判进展顺利带动港股风险偏好提升,美联储降息靴子正式落地或支撑港股流动性环境转松,叠加近期阿里、百度等互联网龙头AI进展持续加速,上周港股整体收涨,恒生指数最高突破27000点,结构上科技板块表现亮眼,恒生科技创年内新高。
从估值角度来看,截至2025年9月19日,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分别为12.04倍、23.86倍。
新一轮降息周期中港股有望率先受益,叠加流动性改善,港股配置价值或值得关注。上周美联储如期降息25bp,从联储点阵图上看预计年内仍有两次降息,全球流动性环境有望持续转松,外资回流规模有望边际改善。此外,一方面四季度港股互联网叙事或转向“AI赋能”,业绩预期有望回暖,另一方面会议重要窗口期在即,国内政策加码对港股基本面也有裨益,具备稀缺性资产优势的港股下半年或值得关注。
02
港股行业结构性展望
(一)科技
消息面上,9月12日科技网站《Theinformation》援引知情人士消息,中国科技巨头阿里巴巴与百度已正式将自研芯片应用于AI大模型训练,打破了此前对英伟达芯片的单一依赖,标志国产AI算力自主实力或已取得较大突破。
从估值盈利匹配度来看,港股科技当前具备估值修复空间。互联网企业依托软件服务、平台经济的技术积累及商业模式创新,叠加数字货币应用多元化,盈利增长预期强劲;另一方面,港股科技板块估值在全球市场中仍具吸引力,与美国科技巨头的估值差为代表性企业提供修复动能。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19日,恒生科技、纳斯达克指数最新市盈率分别为23.86倍、42.86倍。随着AI驱动的科技周期进入产业变革提速期,叠加香港特区政府着力打造数字资产全球创新中心,港股科技龙头有望受益。
(二)新消费
需政策撑起基本面,新消费景气度或上升。上周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五方面19条举措。文件提出,开展“服务消费季”活动;支持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合作;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等。
港股新消费板块正形成弥补A股空白的新型消费格局,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结构层面,对比港A两地代表性消费指数的成分构成,A股消费仍以白酒、白电、养殖等传统必需消费为主体,港股“新消费”以服务消费与情绪消费为核心支柱,港股通消费指数涵盖的细分领域更为均衡,非必需消费权重占比达到68.6%。港股消费板块更精准地呼应了Z世代对个性化、体验式消费持续上升的需求潮流,精准把握消费升级的“时代脉搏”。
(三)医药
政策红利与创新药出海推动估值修复,叠加国内药企研发创新能力提升,港股稀缺创新药有望获益。上周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明确提出对符合要求的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设立“30日审评审批通道”,支持国家重点研发品种,鼓励全球早期同步研发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服务临床急需和国家医药产业发展。
展望后市,随着监管环境趋于宽松、企业业绩预期向好,港股创新药板块具备一定的配置价值。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19日,港股创新药指数的最新市盈率为36.36倍,处于近5年21.12%分位。自2018年“4+7”集采后,国内企业开启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转型,历经7年发展已逐步进入成果兑现阶段,叠加下半年ESMO会议召开,及会议前后的数据披露和BD活动,当前板块的景气度有望延续。
(四)大金融
券商领域,业绩与政策共振,估值有望进一步修复。上周市场端交投持续活跃,香港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均创阶段新高,叠加港股市场的高景气度促进券商海外业务复苏。当前,券商板块估值仍在历史较低位,或继续关注低估值券商板块机会。
保险领域方面,“报行合一”政策将持续推动行业向优质方向发展。金融监管总局近期发布《关于加强非车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要求财险公司严格执行备案后的保险条款与费率,被市场视作非车险业务即将实施“报行合一”的明确信号,降低险企“费差损”风险。叠加此前银保、个险渠道的“报行合一”,旨通过规范渠道费用引导行业“反内卷”,减轻市场焦虑。
(五)红利
国内降息周期下的低利率环境、经济弱复苏的背景均利好红利策略,港股红利资产股息率具备一定优势,或将吸引中长期资金加速流入港股市场。美联储宣布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为2025年首次降息,暗示年内可能再降两次,此外加拿大等多地央行也同步降息,全球宽松预期下港股红利板块或受益。
港股红利资产在股息率与估值方面具备一定优势。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19日,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最新市盈率为8.71倍,最新股息率为5.97%。新“国九条”鼓励上市公司分红,强化主流资金对红利策略的偏好,尽管美国关税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干扰基本面修复,但扣除红利税后,港股红利板块股息率仍高于A股。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资料不构成本公司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过往业绩和获奖情况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作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以上信息不构成个股推荐,股票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