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惠云岭”对话与交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路径与实践暨第十四届U40文化产业工作营于9月12日至16日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举办。
本次活动由云南省文化产业研究会、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化和旅游部云南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剑川县人民政府、云南旅游信息网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活动得到了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的指导和支持。
本次活动围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力量·新实践·新治理”主题,来自全国各地60多位专家、学者、实践者汇聚一堂,通过7场主旨演讲、20场经典案例和专题案例分享、6个调研点实地讨论等方式,就文化激活乡村资源、传统技艺创新表达、乡村社区营造、乡村文化空间实践、文化与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制度建设与能力培育等内容开展了深入的学习与交流。活动不仅延续了U40“以青年学者为主、实践个案为主、平等交流为主”的传统,更推动工作营走出高校、对接社会、走向乡村,通过多方参与、在地观察、互动帮扶与资源对接,成为连接“理论-实践-资源”的重要桥梁。
云南省剑川县、永胜县、玉龙县、南华县4家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的代表,以及30余名剑川本地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统手工艺代表等参与本次活动。借助U40工作营平台,开展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培训,旨在培育一批懂文化、善经营、扎根乡村的本土骨干人才,为文化产业持续赋能乡村振兴筑牢人才根基,有效推动县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系统培训与实地研讨,学员们不仅拓宽了文化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宏观视野,更掌握了资源转化、品牌建设、创新运营等一系列实用技能。多位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者表示,此次学习为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的结合提供了清晰路径与落地方法,有效激发了本土人才的创新活力与行动信心。
作为首批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示试点,剑川县以木雕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剑川木雕作为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培育业态,在产品种类与形态、古建修缮与服务、市场拓展与增长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近年来,通过积极推动文化旅游的融合性与社会参与的广泛性,剑川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传统产业发展、乡村有效振兴的有机统一。这一系列成就的可持续性,最终离不开本土人才的支撑。加强在地化、系统化的人才培训,培育更多扎根乡土、精通技艺、善于创新的本土力量,成为剑川乡村风振兴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本次“智惠云岭”项目积极探索创新方式,通过与U40文化产业工作营的有效融合,推动了学界与社会双向赋能的积极效应,为形成“培育一人、带动一片、造福一乡”的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培训效应提供了扎实的实践平台与资源支撑,为扎实推进云南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智力支持。项目以在地化培训与跨界对话为核心,不仅系统提升了本土人才对文化资源产业化、品牌化运营的实际操作能力,更显著增强了其以创新思维引领乡村发展的主体意识。这一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探索,深刻体现了“教育赋能、人才振兴”在乡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推动了人才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和持久动力。
本次活动凝聚形成了《2025U40·文化产业工作营剑川共识》,明确提出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转化,建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效连接机制。通过常态化交流平台建设、专项研究与成果转化、资源对接与能力提升等多种方式,持续促进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为全国各地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范式。
自2023年以来,云南省文化产业研究会落实云南省社科联“智惠云岭”要求,联合云南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整合高校、研究机构等资源,围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主题,连续举办三届“U40·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营”,协助剑川县成功申报成为首批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试点,协助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试点(剑川、永胜)调研和指导服务等工作,为云南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