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为什么红薯不能成为主粮?一位70多岁的老人告诉我:90%的人不知道亩产8000多

为什么红薯不能成为主粮?一位70多岁的老人告诉我:90%的人不知道亩产8000多斤的红薯为何不能成为主粮?其实答案颠覆你的认知,可不是因为红薯吃多了会放屁,而是因为这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亩产八千斤的红薯,看上去像是一种能改变命运的作物,很多人会觉得,它既然产量高,为什么没有取代大米和小麦,成为大家餐桌上的核心主食?   在一些老人的记忆里,红薯确实救过命,在粮食紧缺的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靠它撑过最难的日子,可等日子变得宽裕以后,人们逐渐远离了这种高产作物,把它当作辅食甚至零嘴来对待。   红薯是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的,关于它的引进,有人提到广东的陈益,也有人说是福建的陈振龙,无论具体是谁,番薯这种外来的块茎作物进入中国后,很快就在南方落地生根。   明清时期,战乱和灾荒频繁,红薯凭借产量高、适应性强的优势,成了救命的作物,从清代人口增长的记录可以看到,红薯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它给了普通人填饱肚子的希望。   在那个年代,红薯的优点显而易见,它不挑地,贫瘠的土壤里也能长得不错,和稻谷小麦相比,投入少、见效快,红薯还能做成粉条、薯干,叶子也能端上饭桌,剩下的藤蔓喂牲畜,一点都不会浪费。   产量方面,几千斤一亩地是常见的,高产地块甚至能过万斤,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红薯成了灾年里最可靠的选择。   可如果把目光放长,就能发现它的不足,首先是营养问题,红薯虽然含有淀粉,但蛋白质含量很低,每百克只有一克多,远低于稻米和小麦。   它缺少一些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长期依靠红薯果腹,会让身体处于营养不均衡的状态,在过去,有人因为长期吃红薯而出现浮肿和体力下降的情况。   第二个问题是饱腹感,吃过红薯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刚吃完会感觉饱,但过不了多久就又饿了,这是因为红薯的碳水结构不同,能量释放不如米面稳定,对靠体力劳动的人来说,这样的特性并不合适。   消化方面的麻烦更不用说,红薯含有一些容易在肠道里发酵的成分,吃多了会反酸,肚子胀得难受,还会频繁排气,短期内或许只是尴尬,长期当主食则可能让肠胃一直处于负担状态。   储存困难是它最大的硬伤,红薯含水量高,保存条件要求严格,如果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好,很快就会发霉、长芽甚至烂掉,就算挖地窖,也只能维持几个月。   相比之下,稻谷能存三年,小麦磨成面粉也能放上大半年,这让红薯在国家粮食储备中几乎没有地位,即便有冷库技术,储存一斤红薯的成本也远高于大米小麦,这意味着大规模推广并不现实。   口感和饮食文化也影响了红薯的地位,米饭和馒头是人们的日常习惯,南北方都有各自的传统吃法,能做出多样的菜肴。   红薯的口感相对单一,煮或烤都容易腻,连续几天吃下去,很难让人坚持,加工利用方面,红薯的出粉率不高,产业链不够完善,这也限制了它的发展。   有意思的是,同样来自美洲的土豆,最终比红薯更受重视,土豆的蛋白质含量更高,储存时间长,加工方式也多,从馒头、面条到薯片,都能轻松进入饮食体系。   红薯看似产量惊人,但大部分是水分,真正能转化成干物质的比例有限,和土豆比起来差距明显。   这并不意味着红薯没有价值,它从主粮退居二线后,在新的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如今,紫薯、红薯干、红薯粉条成了超市里的畅销产品,红薯叶作为蔬菜进入市场,也颇受欢迎。   它还因为膳食纤维丰富,热量低,被很多人当作健康食品,加工企业把它变成高端零食,出口到国外,带来新的经济收益,农民种红薯也不再只是为了果腹,而是看重它的多样用途。   从历史到今天,红薯的角色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灾荒时期,它是养活数千万人的救命粮,随着农业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选择更加多元,红薯不再需要承担主粮的责任,而是成为餐桌上的补充。   它的命运转折折射了社会的进步,也提醒我们珍惜这种在历史上写下浓重一笔的作物。   红薯没有成为主粮,是因为它在营养、储存和加工方面存在天然短板,真正让它退出主粮舞台的,是社会进步带来的粮食安全保障。   今天它依旧发挥着独特的价值,从救命粮到健康零食,红薯找到了新的舞台,它的故事,是中国饮食史上一段不可忽视的篇章。 信源:长城网——红薯如此高产,为啥没能成为主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