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千年北疆画卷惊天下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王宗

电视剧《护宝寻踪》中从事考古工作的男主说过一句话:“每一个遗址都是历史用密语写给未来的一封信。”

诚然,作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有此属性。

一山一河一村一圪旦,就是那先古留下的密语。

一山指的是蛮汉山,一河是浑河,一村是指和林格尔县新店子镇小板申村,一圪旦是村民口里的“砖葬圪旦”。

由57个画面组成的东汉墓壁画就是历史写给未来的那封信——浩荡的车骑仪仗、奇异的杂技百戏、生动的多民族交汇场景,瞬间铺展开一个鲜活跃动的东汉时期北疆世界。

小山村里的惊世发现

和林格尔县新店子镇小板申村距离呼和浩特市区80多公里,与散布在和林格尔县南部丘陵地区的村落并无二致。要说小板申村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还算平坦的旷野中,村东北却突兀地耸起一道道冈峦。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就坐落于小板申村村东的冈峦之中,现已被高高的青砖围墙圈起,院内有平房20余间。

此处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是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中西部地区工作站。

工作站门口,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落款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〇一三年五月三日公布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二〇一四年四月一日立”字样。工作站内有三人负责日常看护和管理,现年57岁的张福宝是这里的负责人。

张福宝来自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早年是一名农民工,机缘巧合下,从1999年开始,多次跟随内蒙古考古人员进行田野勘测和发掘,现已是一名在册的考古作业技工。2014年前后常驻此处,负责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的看护和工作站的日常工作。

张福宝说,他是“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的有缘人。当他第一次跟随考古人员下到墓室内,就觉得墓内的壁画似曾相识,最后惊奇地发现,墓室内的骏马图与他初中教科书中的两幅插图如出一辙。从此,他便决定扎根于此,举家迁居到了和林格尔。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居于院内北侧的高地上,绿草盈盈,墓门朝东,指向5公里以外的东汉武成县治(现新店子镇榆林村)。

为了更好地保护东汉壁画墓,墓室入口处已加了门,上了锁,待文物保护技术更为成熟、具备完善的参观保障之时,将适时面向公众开放。

站在高地上,四野尽收眼底:黄河一级支流浑河和蛮汉山余脉漫穿于村南,一片片玉米铺满大地,呼朔高速大桥从村东北方向掠过。1800多年前,那位东汉时期北疆地区的军政大员是否也是这样环顾他的庄园,尔后选择自己的灵魂栖所?

回溯壁画墓的发现,还得从1971年说起。

那年深秋,粮食归仓后的小板申社员们响应号召,趁着农闲,在砖葬圪旦上改造梯田。

时年18岁的张扎根跟着年长的社员们出工,趁着劳作中休息的时间,他和几个年轻的后生想在老人们口中神秘的“砖葬圪旦”上挖挖古董。

这一好奇不要紧,铁锹落下,一块不寻常的青砖显现,随后一个幽深洞口悄然敞开。

消息迅速传至和林格尔县和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文物工作队。

参与古墓清理工作的张扎根清楚地记得,1972年,一支由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上海知青组成的考古队进驻现场。

当考古人员满怀期待地深入墓室内部时,却发现墓葬早已惨遭盗掘。在前室顶东北处,一个醒目的大型盗洞犹如一道丑陋的伤疤,墓内一片狼藉,随葬器物大部分被盗走,余下的也已破碎成残片。棺木早已焚毁,只剩下散落的牙齿、椎骨、臂骨等尸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沧桑。

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墓葬周边的泥土,逐步勾勒出这座古墓的全貌。古墓全长19.85米,由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及3个耳室组成。墓室以青灰色条砖平砌而成,顶部为穹隆顶。墓高3.6至4米,前中后室皆以方砖铺地,仔细观察,砖面上书写有“子孙繁昌,富乐未央”8个大字。

当队员们清理完淤土,借着手电筒微弱光芒,那些满壁斑斓的彩绘猝不及防撞入眼帘时,空气瞬间凝固了。面对这意外的艺术宝库,惊喜、激动与巨大责任感交织在每一个考古队员心头。

发掘过程如同与时间赛跑。墓室结构复杂,壁画极其脆弱,稍有不慎便是不可逆的损失。考古队如履薄冰,一边细致清理,一边紧急采取临时加固措施。当墓室题榜最终被辨识解读,确认墓主人为东汉王朝管理北方乌桓等游牧民族事务的高级官员——使持节护乌桓校尉时,所有艰辛都化作了历史赋予的无上荣光。

现年74岁的张扎根回忆,发掘清理工作大约进行了两年,并对墓内壁画进行了临摹。

据和林格尔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石景旭介绍,当时整理修复了陶器71件、铁器7件、铜镜1件,发现可辨识壁画46组、57个画面。其中250条榜题是迄今发现的汉墓中仅见的,也是全国发现的汉代壁画最多、内容最多的墓葬。

沉睡千年的壁画“苏醒”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边疆治理史的实物空白,更以极其具象的方式,照亮了东汉在北方草原地带实施有效行政管理的宏大历史图景。”内蒙古师范大学北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志说。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是该墓的首部系统发掘报告,由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编写,出版于1978年。该书收录了彩色图片50幅、黑白图片44幅及壁画摹本,重点解析墓主生平、社会场景及民族关系。

2009年,陈永志、黑田彰撰写的《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孝子传图辑录》出版,聚焦壁画中的儒家题材——孝子传图、孔子弟子图、列女列士图,首次系统分类考释此类图像。

诸如陈德运等学者以该壁画为例——揭示壁画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体的意义——《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图像叙事解读》等论文更是不胜枚举。

壁画内容出现在人教版初、高中历史课本和《中国美术史》中,更是无限延伸了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毋庸置疑,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具有其无可替代的史学与艺术价值,然而,墓室深埋地下,环境极为脆弱,如何科学展示成为重大课题。

盛乐博物馆2007年落成的前两个月,时任该馆副馆长的段建珺接到了一个任务:按1:1.5比例将东汉壁画墓仿制于馆内。时值盛夏,挥汗如雨中,段建珺借助内蒙古高校美术人才的力量,如愿完成了壁画的临摹复制工作。

走进处于盛乐博物馆的“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泛黄的灯光映照着整个“墓室”,那沉睡了千年的生命仿佛苏醒了:

——浩荡车队绵延数十米,冠盖如云,骏马嘶鸣……

——庄园内,粮仓丰盈,牛羊满圈,犁耕、采桑、酿造、渔猎……

——“乐舞百戏图”则让凝固的墓室回荡起千年前的笑语,艺人倒立、彩带舞动、乐师击鼓……

每年多达20万(人次)参观者、研学者和临摹者造访“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就是对和林格尔文博人最好的回报。

如今,在科技的加持下,“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有了数字化永生的可能。

“当下,我们正准备引进‘古代壁画全息摹复系统’,通过高精度扫描设备深入墓室,对壁画进行毫米级数据采集,达到现状摹写手段的非本体保护。”石景旭说。

站在和林格尔的土地上,那座深藏功名的古墓寂静无声。然而,当复制壁画前的观众屏息凝神,当高清数字影像在屏幕上流淌,当研究论文揭示出新的北疆交融故事,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历史并未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