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上课玩尺子,我把尺子没收了,结果他哇地一下就哭了,根本停不下来。”
这两天,一位一年级班主任告诉小狮妹,开学两周多,班级里不断上演令人哭笑不得的小插曲。
教全班做眼保健操
结果有男生直接脱鞋把脚架到桌子上
没收尺子的这位老师来自拱墅区的一所学校。她说,这两周自己除了上课,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孩子们日常规矩,帮助他们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大部分孩子都挺听话,也能跟得上我的节奏,但是总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
有一天,她在教孩子们做眼保健操时,特地强调要“脚趾抓地,揉捏耳垂”,没想到一名男生当场脱了鞋子,把脚架到桌子上,非常认真地给全班演示“脚趾抓地”,脸上还带着满满的自信。
“我当时一愣,完全没想到孩子会来这么一出。”好在这位老师很快镇定下来,干脆让全班同学一起评一评,这位同学的动作有没有做到位,让小插曲变成了课堂的欢乐时刻。
看见针头哭得撕心裂肺
上了三位家长才勉强按住
沈老师这学期也在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前两天,她带着班里40多位孩子参加体检,其中一项是抽血。
“体检前,所有孩子都拍着胸脯说自己很勇敢。结果针头一拿出来,一名男生立刻大哭。”沈老师说,那名男生以为是打疫苗,害怕会很痛,一看见医生拿出针就开始奋力挣扎,力气实在太大了,最后上了三位家长志愿者,才勉强按住他。
这边男生还在嚎啕大哭,眼泪鼻涕糊了一脸,周围的同学已经笑成了一团,还有几个孩子凑过去得意洋洋的说:“一点都不痛!”结果那名男生哭得更凶了。
类似的“小意外”每天都在发生。沈老师说,开学两周,班里几乎每天都有孩子哭,自己已经逐渐习惯了。
一有人喊“老师”就下意识应答
铅笔橡皮的丢失率非常高
采访中,不少老师说,自从开学了,自己听见“老师”两个字就会下意识回答“怎么了”。
一位一年级老师说,感觉自己一天会听到几百次“老师”,每次都得回应。有几次同事在办公室里讲话,提到了一声“老师”,她都会下意识回头应一声。
许多孩子叫老师,都是向老师提出一些请求,请求的类型千奇百怪。杭州市北塘河小学一年级的年级组长韩丹老师告诉小狮妹,请自己帮忙找东西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尤其是铅笔。
开学才半个多月,讲台上的失物招领盒子里已经塞了20多支铅笔,各式各样的都有。
“但是每次我在班里问,谁丢了铅笔,孩子们都说不是自己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小主人的铅笔越来越多,笔筒里都快塞不下了。
橡皮也是“高频失物”,一天下来班级里起码有三四位小朋友会找不到橡皮。
韩老师说,细心的家长其实能从一块小小的橡皮看出孩子在学校的状态。“有的孩子橡皮保存得很好,只是角落有些磨损;有的孩子橡皮上戳满了小洞,还有的隔一两天就找不到橡皮了,家长们只能不停地买。”
教孩子也得教家长
写字这件小事其实挺难
白天在学校里,老师们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到了晚上,这部分精力还要分些给家长。
韩老师说,大部分家长都是第一次做小学生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完全没有方向,因此会有些担心。
“就拿写字来说,我们在学校会先教小朋友画横线,再在横线上写字。放学后,担心孩子和家长不知道该如何练习,老师们通常会在家长群里提醒,哪怕不在书桌前,也可以让孩子‘书空’练字。”
但许多家长第一次看见“书空”两字很不理解,以为是老师打错字了。直到她解释“书空”就是让孩子用手指在空气中虚拟写字,借此锻炼笔顺与规范,加深记忆,家长们才恍然大悟。
其实,不止是韩老师,还有不少老师也明显感受到,写字这件“小事”,其实挺难,笔顺不正确,还会影响书写速度。
一位老师说,班上真的能把字写好的孩子没几个。“一些孩子基本功不扎实,会写字但是写得不够规范。比如一、二、三、上,横竖都会写,还知道要顿笔,但顿笔太用力,直接变成了一个顿号。”
“我们学校里写字要写的田字格里,上课第一次教就是新的格式。但这些孩子已经在幼儿园阶段养成了习惯了,很难改过来。”还有一位老师发现,有的孩子已经会写三年级的字了,但笔顺都是错的,也不能批评孩子,他们都在很用心写。
采访过程中,许多从六年级下来接手一年级的老师都说,别看现在是小学阶段,将来中考、高考都是电脑阅卷,不要求字写得多漂亮,但至少得工整,卷面分也和书写直接相关。这就是为什么“基本功”尤其重要。“如果到了初高中才想返工修改,那就会很难。”
一年级家长难免有焦虑
学校从日常小事出发规范孩子行为习惯
一年级孩子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家长们往往特别关注学习和习惯的培养,难免会有些焦虑。
但实际上,很多学校都会在开学第一个月设立新生课程,把大量精力放在行为习惯的规范上,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过渡,也为家长们解忧。
比如杭州市北塘河小学在9月1日开学前,组织了一场为期两天的新生训练营。从食堂排队取餐到整齐列队、班级就座,一步都不落下。
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开学两周时间,孩子们都在上学校的特色启蒙课程“果果新生课”。学校从最细微的日常行为教起,座位怎么坐、书本怎么放、路队怎么排、午餐怎么吃......
学校老师说,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简单的小事,正是孩子建立秩序、学会自理的关键一步。
还有一些学校设计了奖励机制,用“游戏化”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自律。
班主任龄超过20年的萧山区金山小学的王益芳老师说,学校从2016年起开设为期一周的新生入学课程,还专门设计制作了绘本教材,涵盖一年级孩子的所有学科,包括在校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绘本《大卫上学去》,就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告诉孩子,课间休息里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
除了绘本教学,学校还设立了“金娃成长营”奖章,孩子们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能得到一个奖章。“比如上课安安静静坐5分钟、下课把自己座位整理好,都能得到一个小奖章。到了周五,孩子们可以凭积攒的奖章兑换“金鹰宝贝”奖状。
教室里,老师们也会准备棒棒糖等小礼物分给表现优秀的孩子。一天下来,大部分孩子都能顺利得到小礼物,但也存在极个别调皮的孩子。针对这些孩子,王老师会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和孩子们商量好,达到小目标就能得到小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