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旨在为中国留学生提供全球主要留学目的地电信诈骗的最新动态、典型案例和防范指南。2025年以来,针对海外留学生的电信诈骗案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诈骗手法不断翻新。我们结合各驻外使领馆、警方及反诈机构的最新数据与提醒,编制此更新版手册,助您识破骗局,保护人身与财产安全。
全球中国留学生电信诈骗概览
地区2023年发案量年增长率常见诈骗类型平均单案损失美国1,450起+28%冒充使领馆/公检法、虚拟绑架约12.4万元人民币欧盟1,065起+42%假冒快递/海关、假公安约18.8万元人民币英国825起+33%签证诈骗、冒充银行约2.8万英镑加拿大608起+35%税务局(CRA)诈骗、虚拟绑架约2.96万加元澳大利亚——虚拟绑架、冒充使领馆损失巨大(具体不详)日本455起+30%AI语音合成冒充亲友、假冒入国管理局约2.4万日元韩国406起+45%冒充银行客服、假投资约8.6万韩元俄罗斯500起+25%冒充使馆、海关扣押约1.3万元人民币东南亚—+38%至50%兼职诈骗、航班改签因案而异
注:部分数据为综合使领馆及警方报告估算,仅供参考。诈骗手法多样,需保持警惕。
留学生易成电信诈骗目标的原因分析
留学生群体容易成为电信诈骗的目标,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个人因素:
社会经验相对不足:许多留学生是初次独立在国外生活,对海外社会的运行规则、法律程序等不太了解。诈骗分子常利用这种信息差,冒充公检法、移民局、使领馆等权威机构进行恐吓,容易得手。
心理脆弱性:独自在异国他乡,遇到学业、生活压力或突发状况时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和孤独感。诈骗分子精心编织的“涉嫌犯罪”、“将被驱逐”、“家人出事急需用钱”等话术,很容易击中学生心理防线,导致其因一时慌乱、担忧而上当。
语言与文化障碍:对于初到海外的留学生,语言可能是一道屏障,对当地的政策法规、沟通方式不熟悉,这可能使他们理解信息和辨别真伪时存在困难,更容易被诈骗分子牵着鼻子走。
财务压力与求职心切:部分留学生可能面临一定的经济压力,容易被“高薪兼职”、“优惠换汇”、“代缴学费折扣”等诱惑吸引,从而落入诈骗陷阱。
信息环境因素:
信息不对称与沟通不便:留学生和国内家人联系存在时差、距离远,沟通不便。诈骗分子会利用这一点,在实施“虚拟绑架”等诈骗时,刻意制造并利用这段“信息真空期”,同时向学生和家长行骗。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在国际留学申请、住宿、办理各种手续乃至网络社交等环节,都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诈骗分子获取这些信息后,便能进行精准诈骗,例如在诈骗过程中准确说出学生的姓名、学校、专业甚至家庭情况,极大增加了欺骗性和可信度。
诈骗技术迭代与跨国打击难度:
技术手段升级:如今的电信诈骗越来越“高科技”。诈骗分子会利用AI语音合成技术模仿亲人、朋友或官员的声音;利用伪造的官方文件、网站、通缉令等增强恐吓效果;利用伪基站发送欺诈短信。这些技术使得诈骗行为更加难以辨别。
跨国犯罪与打击难度:很多诈骗窝点设在境外,使用虚拟号码、网络电话等技术隐藏真实位置,给受害国警方的侦破和跨境打击带来很大挑战。
各地区诈骗详情与案例
🇺🇸美国
趋势与数据:2023年发案量同比增长28%(2022年1,100起→2023年1,450起),AI语音合成技术被广泛用于冒充使领馆或公检法人员,迷惑性极强。2023年涉案金额达1.8亿元人民币,单案最高损失120万元(2023年11月加州案例)。使领馆统计显示,约45%的诈骗电话冒充“中国驻美使馆”,30%伪装“美国国土安全部”。
典型案例与话术:
案例1(2023年8月,纽约):
留学生小王接到“使馆电话”,对方用AI合成中文语音:“你好,小王同学!你护照被用于跨境洗钱,涉案金额200万美元,需立即缴纳5万美元保释金,否则将被美国警方逮捕并驱逐出境!转账至账户:XXX,30分钟内不操作,系统将自动上报移民局!”
结果:小王转账5万美元后,对方挂断,使馆核实无此案件。
案例2(2023年12月,芝加哥):
骗子冒充“美国海关”:“你从中国寄出的包裹查获毒品,需支付2万美元罚款,否则货物将被销毁并立案!请用‘安全账户’转账,否则你将被列为通缉犯!”
关键细节:骗子伪造“海关编号”(如“USCB-2023-889”),诱导学生在“安全链接”输入银行卡信息,实际为钓鱼网站。
防范要点:
使领馆绝不会要求转账或索要银行信息、密码。
遇“涉嫌犯罪”、“保释金”、“遣返”等关键词,立即挂断并联系使馆核实(外交部全球领保热线:+86-10-12308)。
🇪🇺欧盟(德国、法国、意大利等)
趋势与数据:2023年发案量激增42%(2022年750起→2023年1,065起),“快递公司+国内公安”的组合诈骗模式盛行,利用留学生对欧盟执法流程不熟悉行骗。涉案金额2,500万欧元(约合2亿元人民币),80%受害者为20-25岁留学生。欧盟刑警组织报告称,2023年跨境诈骗中,中国留学生占比65%。
典型案例与话术:
案例1(2023年5月,柏林):
骗子冒充“DHL客服”:“您好,您从中国寄的包裹在法兰克福海关查获违禁品(毒品),需缴纳1.5万欧元罚款!否则将被立案并遣返!现在转到‘中国公安’处理,他们能帮您快速解决!”
后续:转接至“上海公安局”,对方称:“我们已立案,需支付20万元人民币保证金保释,否则你将被国际通缉!”
结果:学生转账后,发现“公安”电话为虚拟号码(如“+86-10-12345678”)。
案例2(2023年9月,巴黎):
骗子伪装“法国税务局”:“您的中国银行卡在法国消费异常,涉嫌洗钱,需立即支付5,000欧元冻结费!否则税务系统将自动冻结您在法所有账户!”
防范要点:
欧盟机构不会跨国处理刑事案件,更不会要求“转账保释”。
可安装使用欧盟国家推荐的反诈APP(如德国的“Sicherheit”)辅助识别可疑来电。
所有政府事务通过官方渠道(官网、线下办事处)办理。
🇬🇧英国
趋势与数据:2023年发案量增长33%(2022年620起→2023年825起),“签证诈骗”是主要形式,利用留学生对签证状态的担忧实施胁迫。2023年损失总额2,300万英镑(约合2亿元人民币),平均单案损失2.8万英镑。英国国家犯罪局(NCA)报告显示,70%诈骗电话伪装成“UKVI(内政部)”。
典型案例与话术:
案例1(2023年3月,伦敦):
骗子自称“UKVI专员”:“你签证因‘学术造假’被冻结,需支付1.2万英镑手续费才能恢复!否则将被遣返!现在转账到‘安全账户’,30分钟内不操作,系统将自动执行!”
话术细节:骗子称“账户已锁定,需紧急处理”,并发送伪造“UKVI暂停函”邮件。
结果:学生转账后,对方要求“补交2000英镑‘解冻费’”,最终损失3.5万英镑。
案例2(2023年11月,曼彻斯特):
骗子冒充“巴克莱银行”:“检测到您账户异常交易,涉嫌洗钱!需立即转账5,000英镑至‘监管账户’,否则将被冻结!”
关键细节:骗子用AI语音模仿银行客服,谎称“系统升级需验证身份”。
防范要点:
UKVI绝不会电话要求转账,所有签证事宜需通过官网(gov.uk)查询办理。
银行绝不会索要短信验证码或要求转账至“安全账户”。
🇨🇦加拿大
趋势与数据:2023年发案量增长35%(2022年450起→2023年608起),冒充税务局(CRA)的诈骗尤为突出。损失总额1,800万加元(约1.2亿元人民币)。
典型案例与话术:
案例:
留学生接到“加拿大税务局(CRA)”电话:“你好,这里是加拿大税务局(CRA),你涉嫌偷税漏税,需立即支付5,000加元罚款,否则将被逮捕并驱逐!转账至‘安全账户’:XXX。”
结果:学生转账后,对方要求“补交1万加元‘手续费’”,最终损失1.8万加元。
防范要点:
加拿大税务局(CRA)等政府机构不会通过电话索要付款或银行卡信息。
对于任何要求汇款的要求保持高度警惕。
🇦🇺澳大利亚
趋势与数据:“虚拟绑架”诈骗频发,诈骗分子胁迫留学生自拍绑架视频/音频并向家属勒索赎金,损失巨大。
典型案例与话术:
案例:
诈骗分子冒充“中国警方”联系在悉尼的留学生,称其卷入犯罪活动,要求断绝外界联系并自拍被捆绑视频。随后联系其国内家属,发送视频索要巨额赎金。
结果:家属损失巨额资金,学生后被警方在酒店安全找到。
防范要点:
中国警方不会通过电话办案或要求录制视频。
与家人设立紧急联络暗号,以便意外时快速核实真伪。
接到可疑电话,立即挂断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日本
趋势与数据:2023年发案量增长30%(2022年350起→2023年455起),AI语音合成冒充亲友的诈骗手段增长迅速,利用亲情实施诈骗。涉案金额1,100万日元(约50万元人民币),平均单案损失2.4万日元。日本警察厅数据显示,2023年50%的此类诈骗使用AI语音技术。
典型案例与话术:
案例(2023年10月,东京):
骗子用AI合成“父亲声音”:“儿子,爸爸在医院!急需50万日元手术费!快转到这个账号:XXX,我手机没电了!”
话术细节:AI语音模仿父亲语气,称“别告诉妈妈,怕她担心”。
结果:学生转账后,父亲电话打来称“被骗”,实际为AI合成。
防范要点:
接到亲友紧急求助、尤其是要求汇款的电话,务必通过原有联系方式多方核实。
日本政府机构不会电话要求转账。
🇰🇷韩国
趋势与数据:2023年发案量增长45%(2022年280起→2023年406起),假冒银行客服并诱导下载虚假银行APP的钓鱼诈骗较为常见。涉案金额3,500万韩元(约18万元人民币),平均单案损失8.6万韩元。韩国警察厅报告称,2023年60%的诈骗通过“假银行APP”实施。
典型案例与话术:
案例(2023年11月,首尔):
骗子冒充“银行客服”:“检测到您账户异常,需立即转账100万韩元至‘安全账户’!否则将被冻结!”
后续:发送“银行APP”链接,诱导输入密码,实为钓鱼网站。
结果:学生转账后,账户余额被清空。
防范要点:
银行不会要求客户转账到所谓“安全账户”。
🇷🇺俄罗斯
趋势与数据:2023年发案量上升25%(2022年400起→2023年500起),诈骗多集中于“海关扣押”和“使馆通知”,因留学生对俄执法流程陌生。涉案金额650万元人民币,90%受害者在莫斯科、圣彼得堡。中国驻俄使馆通报称,2023年60%的诈骗电话伪装成“中国驻俄使馆”。
典型案例与话术:
案例1(2023年7月,莫斯科):
骗子自称“使馆领事”:“你邮寄的考试资料被俄海关查出‘伪造证件’,需缴纳5万卢布‘保证金’,否则将被遣返并报警!请立刻转账到账号:XXX,否则无法处理!”
话术细节:骗子谎称“俄方已立案”,并伪造“俄海关罚单”(含俄文+中文)。
结果:学生转账后,对方要求“补交3万卢布‘手续费’”,最终损失8万卢布(约7,500元人民币)。
案例2(2023年12月,圣彼得堡):
骗子冒充“俄罗斯海关”:“你从中国寄的包裹藏有违禁品,需支付10万卢布罚款,否则将销毁物品并驱逐出境!现在联系‘中国大使馆’处理,他们能帮你减免!”
关键细节:骗子诱导学生拨打“使馆电话”(实为诈骗号码),再转接至“中国公安”。
防范要点:
中国驻俄使馆多次声明,绝不会电话索要转账。
所有与海关相关的问题,应通过学校国际办公室或海关官网正规渠道处理。
🇭🇰香港特别行政区
趋势与数据:2023年发案量激增50%(2022年300起→2023年450起),主因“高回报投资”“虚拟货币诈骗”泛滥,留学生因经济压力易轻信。涉案金额4,200万港元(约3,800万元人民币),平均单案损失9.3万港元。香港警方数据显示,2023年65%的诈骗针对留学生“兼职”“理财”类。
典型案例与话术:
案例1(2023年4月,香港大学):
骗子伪装“高收益理财群主”:“加入‘中资基金’,月入30%!先缴5万港元‘保证金’,收益到账后返还!现在不转,名额就没了!”
话术细节:群内发送“投资成功截图”,实为虚假平台(如“CryptoGlobal”)。
结果:学生转账5万港元后,平台关闭,对方失联。
案例2(2023年9月,尖沙咀):
骗子冒充“香港入境处”:“你签证因‘逾期’被冻结,需支付2万港元‘解冻费’!否则将被遣返!转账至‘安全账户’:XXX。”
防范要点:
香港政府机构绝不会要求转账,所有签证问题通过“入境事务处官网”(immigration.gov.hk)处理。
警惕“低投入高回报”投资群,正规兼职不收押金。
🌏东南亚(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
趋势与数据:2023年发案量增长显著(38%至50%),常见“高薪兼职”诱导洗钱和“航班改签”诈骗。
典型案例与话术:
防范要点:
所有“轻松高薪”的兼职机会都需高度警惕,不轻易提供个人银行账户。
航班信息变动请通过航空公司官方渠道(官网、APP、客服电话)核实。
🌍非洲(埃及、南非等)
趋势与数据:2023年发案量增长40%(2022年200起→2023年280起),主因网络监管相对薄弱,诈骗利用“健康码”“签证”等做文章。涉案金额约1,200万元人民币,平均单案损失4.3万元。中国驻非使领馆报告称,2023年75%的诈骗冒充“中国驻非使馆”。
典型案例与话术:
案例(2023年6月,埃及开罗):
骗子自称“使馆领事”:“你健康码异常,将被遣返!需缴纳3万元‘防疫保证金’,否则无法入境中国!转账到账号:XXX,24小时内不处理,系统自动上报。”
话术细节:骗子发送伪造“健康码异常通知”,并称“中国疾控中心已备案”。
结果:学生转账后,对方消失,使馆核实无此事件。
防范要点:
密切关注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发布的安全提醒。
对任何声称与疫情、签证、健康检查相关的收费要求保持高度怀疑,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拉丁美洲(墨西哥、巴西等)
趋势与数据:2023年发案量增长约55%,主因“绑架勒索”诈骗,利用留学生“失联”制造恐慌。损失总额估计达2,000万美元(约合1.4亿元人民币),90%的受害者集中在墨西哥。
典型案例与话术:
案例:
骗子联系留学生家属:“你儿子在墨西哥被绑架!需立即转账5万美元赎金到账号:XXX,否则将被撕票!联系‘中国驻墨西哥使馆’处理,他们能帮你!”
结果:家属惊慌失措下转账,对方得手后要求“追加1万美元‘解绑费’”,最终损失6.5万美元。
防范要点:
与家人建立多种可靠的联系方式,并约定紧急情况下的确认暗语。
接到此类电话,保持冷静,第一时间通过其他途径联系当事人或中国驻当地使领馆核实。
通用防范建议与应急措施
核心原则:牢记“三不”
不轻信:对冒充使领馆、公检法、银行、快递公司、税务局等陌生来电保持高度警惕。
不转账:所有要求转账至“安全账户”、“保证金”、“手续费”、“罚款”、“赎金”的都是诈骗。
不泄露:不轻易透露个人身份证、护照、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技术防护:
可使用手机自带的骚扰电话拦截功能或安装官方反诈APP(如美国的“CallControl”、日本的“迷惑電話ブロッカー”)。
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在不可信的网站填写个人详细资料。
心理防范:
诈骗分子常利用恐惧(涉嫌犯罪、签证问题、家人安危、绑架)和贪婪(高薪兼职、投资内幕、优惠换汇)心理实施操控。保持冷静,理性判断。
与家人保持定期、顺畅的沟通,将导师、室友、国际学生办公室的联系方式告知家人,以备紧急情况时多方核实。
应急流程:
一旦怀疑被骗:立即挂断电话,停止一切操作。
已泄露个人信息:及时告知亲友,提醒他们防范后续诈骗,并立即联系银行挂失或冻结相关账户、修改密码。
已转账:第一时间联系转账银行,说明情况尝试止付;同时向当地警方和国内户籍地公安机关报案。
寻求帮助:联系就读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中国驻当地使领馆或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86-10-12308)寻求建议和帮助。
紧急求助联系方式
地区当地报警电话中国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全球—+86-10-12308/+86-10-65612308(外交部)美国911+1-202-495-2266英国999或101+44-20-74368294欧盟(通用)112(请查询具体驻所在国使领馆电话)加拿大911+1-613-5621617澳大利亚000+61-2-62283948日本110+81-3-34035353韩国112+82-2-75505688俄罗斯102(请查询驻俄使领馆电话)香港999+852-1868东南亚各国vary(请查询具体驻所在国使领馆电话)非洲各国vary(请查询具体驻所在国使领馆电话)拉丁美洲各国vary(请查询具体驻所在国使领馆电话)
请注意:领事保护电话可能随政策调整,建议出行前及在海外期间,及时查询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官网获取最新联系方式。
最后提醒:诈骗剧本不断更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目的都是利用被害人的欲望(贪婪或恐惧)骗取钱财。请牢记,任何未知来电要求您转账汇款或提供个人金融信息的,都是诈骗!遇事多与家人、朋友、学校国际办公室和使领馆沟通核实,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和人身安全。平安留学,从提高警惕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