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至嫩江至加格达奇铁路(以下简称“富加铁路”)改造工程于9月17日正式开工,这是我国最北的电气化铁路改造工程。(人民日报)
富加铁路的改造是一次技术与自然的碰撞。大兴安岭地区地处高寒,冻土层广泛分布,全年无霜期不足100天,极端低温可达零下45摄氏度,施工窗口期极其有限,在这里进行铁路基础施工建设,需要解决一系列极寒条件下技术难题。面对如此艰巨的挑战,铁路人们不怕苦,不怕累,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书写着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奇迹。当电力机车最终呼啸在这条最北电气化铁路上时,它承载的不仅是旅客和货物,更是无数铁路人的奉献。
富加铁路贯穿的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拥有丰富的林业、矿产和旅游资源,这条铁路的改造意义远超其线路长度。改造后,运输能力将提升30%以上,运输成本却可降低20%,对沿线区域的资源开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推动东北边疆与内地经济循环、加强中俄边贸方面,发挥着其他国家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但能带动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而且也是我国运输系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战略从追求“大干快上”的新线建设转向对既有线路的精细化提升。如今,高铁网络主骨架已经基本成型,普通铁路的电气化改造或许不如高铁光鲜,却是实实在在提升整体铁路效率,完善全国铁路建设的重要部分。
这条铁路的改造的生态意义也不可小觑。线路穿越的大小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林区。电气化铁路相比内燃牵引,可减少约30%的碳排放,且噪音污染大幅降低。这对于保护敏感的林区生态环境至关重要,体现了现代化铁路的发展方向。
富加铁路改造工程的开工,标志着我国铁路网络建设正在向“末梢神经”延伸。当电气化铁路抵达最北的严寒地区,它不仅带来了运输能力的提升,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即便是最偏远再艰难险阻的地区,铁路也会抵达,每个地区都会接入现代化交通网络。
“向北,向北,再向北!”铁路工人们这么说道。这是他们的口号,更是他们工作的方向。这条铁路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中国铁路建设者挑战自然极限的见证。当第一列电力机车呼啸在改造后的线路上,它将拉响的不仅是汽笛,更是整个北方边疆地区发展的新乐章。
王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