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太阳]9月17日报道,四川眉山,一男子回乡创业17年,开了个工厂,但欠银行债务

[太阳]9月17日报道,四川眉山,一男子回乡创业17年,开了个工厂,但欠银行债务1400万元,然而银行却突然将这笔债务以126万元打包转卖给4个自然债权人手中。谁知这笔债务越滚越大,5年多已到5125万元。现在4个债权人将要求将男子的厂房拍卖掉还钱,但男子不同意,质疑债务的虚高,以及债权的真实性,可债权人们却坚称获得债权的程序是合法的。   (信息来源:时代周报——1300多万贷款被大连银行低价甩卖后,变成5000多万债务,一家川企困在债务中)   2006 年的岷江岸边,白尚清攥着拳头盯着脚下的土地,在外打拼多年攒下的家底与对家乡的深切念想,让他义无反顾地扎进了金属加工的创业梦。   那时的他眼里满是光亮,未曾想这个承载着热血与期盼的起点,会在十七年后变成无数次午夜梦回时的悔意。   青龙金属挂牌成立后,紧邻岷江的厂区选址却成了绕不开的坎。审批很严格,等投产消息的那些年,白尚清的脚步穿梭在各个部门之间,兜里的钱像流水般悄无声息地流逝。   每到深夜,他盯着空荡荡的厂房,指尖划过冰冷的设备,总在担心下一秒企业就会彻底垮掉。为了撑过这段艰难时期,他将刚建好的厂房抵押给银行,换来 900 万贷款救急。   可这笔资金未满两年就被催着归还,本就紧张的现金流瞬间断裂。刚投产的企业亟需资金周转,他又咬牙与银行签订 1400 万贷款协议。   8.1% 的年利率如同沉重的枷锁,两年时间里,仅利息就支付了 319.9 万元。算上前期的各项投入,白尚清已经砸进去 7000 多万元。   可行业的剧烈波动如同无形的手,始终掐着企业的资金命脉,缺口从未真正填补。行业低谷如期而至时,青龙金属的生产车间瞬间沉寂了大半,机器轰鸣声日渐稀疏,工人工资的发放都成了难题。   白尚清带着团队一次次奔走于银行之间,磨破了嘴皮,才终于换来还款条件的放宽。拿到新协议的那天,他特意请全厂工人吃了顿火锅,他以为熬出头了,日子总算能安稳下来。可这份安稳并未持续太久,一通来自银行的电话彻底击碎了所有希望。   债权被打包转让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白尚清愣在原地许久。等他匆忙赶到银行,得到的只有含糊其辞的回应,只知银行因不良贷款率飙升,为了快速 “降不良”,将债权甩卖视作常规操作。   后来他得知自己那笔本息已超 2000 万元的贷款,与其他三十多个企业的债权被捆成总价 5.89 亿元的资产包,最终仅以 5325 万元售出,而他的债权在其中估值仅 126 万元,连一折都不到。   更让他崩溃的是,这笔债权在短时间内历经多次转手,从资产管理公司到商务合伙企业,最终落到四个自然人手中。当对方找上门时,提出的还款金额已飙升至 5125.28 万元,较最初的转让价翻了近 30 倍。   事实上,青龙金属自始至终都在履约还款。从还款账号变更为法院执行账户起,企业从未中断过还款,后来还主动将季度还款额提高,累计已偿还本金 145 万元。   面对陡然激增的债务要求,白尚清曾多次要求对方出示购买债权的付款凭证,却始终未能得到明确回应,只换来一次次的催款压力。   网上不乏质疑的声音,有人说他手握 7000 多万却不知足享清福,非要盲目投资才落得如此下场。可他投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对家乡发展的期盼。   如今,青龙金属的厂房里机器仍在运转,工人们依旧在岗位上忙碌,可 5000 多万元的债务如同巨大的山,压得企业喘不过气。   银行口中轻描淡写的 “常规操作”,于白尚清和他的企业而言,却是关乎生死存亡的考验。深夜独处时,他总会想起十七年前岷江畔的自己,那时的热血与憧憬,到现在剩下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