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9月18日报道,江苏南通,一夫妻为筹集资金,将房产抵押给典当行,借了100万元,还了4年共计159万,谁知竟被典当行告知需继续还款百万,夫妻俩不愿意,典当行就将其告上法院,一审判决需要继续还,夫妻俩不服提出上诉,而二审这样判了! (信息来源:浙法传媒——惊呆!夫妻借100万元还159万元后,还被追讨百万元!法院判了) “再拿不到钱,厂子就得彻底垮了。” 2013 年7月,钱某攥着银行拒绝贷款的回执单,指尖泛白。夫妻俩跑了好几家银行,要么嫌弃他们抵押物评估价不足,要么说审批至少要等一个月,可他们的生意等不起。 就在走投无路时,街头典当行玻璃门上的红字映入眼帘,签《房地产抵押借款合同》时,孙某盯着 “借款 100 万元” 的条款反复确认,可拿到银行卡查余额时竟只有 97.5 万。 典当行的经理往椅背上一靠,语气轻描淡写:“这 2.5 万是综合费用,行业都这样。你要是不要,这钱有的是人要。” 钱某拽了拽丈夫的袖子,眼里满是哀求:“先拿到钱再说,工人还等着发工资呢。” 孙某咬咬牙,把满肚子的话咽了回去——他知道,此刻讨价还价的资格都没有。 让他们后来追悔莫及的是合同里藏着的 “陷阱”。当时只顾着算能拿到多少钱,压根没细看利率条款,直到后来每月还款时才发现,年利率竟高达 36%。 “这简直是抢钱!” 钱某对着账单哭出声,可孙某只能叹气:“签都签了,总不能让房子被收走。” 更吓人的是逾期违约金——年利率 180%,光是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接下来的四年,夫妇俩活得像被鞭子抽着的陀螺。为了还款,他们卖掉了代步车,搬离了宽敞的房子,挤在三十平米的老房子里,孩子的补习班也停了。 有好几次,钱某想过干脆破产算了,可看着丈夫深夜还在给客户打电话催款的背影,又把话咽了回去。“再撑撑,还完就好了。” 这句话,他们互相安慰了无数次。 四年里,他们累计还款 159.03 万元,是当初到手金额的一倍多。2017 年深秋,孙某把最后一笔还款打过去时,特意给典当行打了电话:“钱都还清了吧?” 对方含糊地应了声,他以为终于能松口气,可没几天,一张催款通知就寄到了家里。 “剩余当金 100 万,利息按 36% 算?” 孙某把通知摔在桌上,手气得发抖。钱某凑过来一看,当场就晕了过去。 醒过来后,夫妇俩直奔典当行理论,可对方拿出合同,指着 “借款 100 万” 的条款说:“你们还的只是利息,本金一分没动。” 协商无果,典当行把他们告上了法庭。一审判决下来那天,当法官念出 “仍需归还 98.2 万元” 时,他半天没说出话。 “我们明明还了那么多,怎么反而欠得更多了?” 夜里,夫妇俩坐在冰冷的地板上,抱着哭成一团。 上诉到南通中院时,他们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二审庭审上,典当行的律师振振有词:“预扣费用是行业惯例,36% 的利率符合规定,他们的还款根本不够。” 孙某猛地站起来,声音沙哑却坚定:“什么惯例?事先根本没说!我们实际拿到 97.5 万,凭什么按 100 万算?这四年我们把骨头都榨干了,怎么还不够?” 合议庭的法官没被 “行业惯例” 唬住,提出没有合同约定,预扣费用就是违法;针对利率问题,法官更是直接戳破24% 是司法保护的上限,36% 的利率和 180% 的违约金,明显是高利贷。以 97.5 万为本金,按 24% 年利率算,他们还的 156.03 万早就够了。 “撤销一审判决,驳回典当行诉求。” 法槌落下的瞬间,孙某再也忍不住,趴在桌上失声痛哭 —— 这四年的委屈、绝望,在这一刻终于有了回响。 网友们疑惑“为啥不去银行贷款?偏要找典当行跳火坑?” 或许是他们急用钱时,根本没有更优的选择;不是他们不看条款,而是被 “救命钱” 逼得没了细看的底气。好在,二审法院的判决给了他们公道。 这不仅让夫妇俩卸下了千斤重担,更让那些想靠 “高利贷” 牟利的机构知道:再狡猾的套路,也躲不过法律的眼睛。 而对更多人来说,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再急用钱,也得把合同看清楚;那些看似快捷的 “救命钱”,说不定藏着更大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