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原以为俄罗斯背后最铁的盟友,是伊朗和朝鲜,结果绕了一圈才发现:真正能让俄罗斯稳住

原以为俄罗斯背后最铁的盟友,是伊朗和朝鲜,结果绕了一圈才发现:真正能让俄罗斯稳住阵脚的,竟是那个一直没开口,也从未送过一发军援的国家——中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冲突,不仅是一场前线士兵的激烈交锋,更是一场波及全球的地缘政治博弈与综合国力考验。 在这场持久战中,俄罗斯面对整个西方世界的制裁和军事援助乌克兰的压力,其战争机器的持续运转离不开外部支持。 然而,这种支持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一是伊朗和朝鲜提供的直接、显性但效力有限的军事援助;二是中国提供的间接、隐性却更为根本和系统的经济与战略支撑。这两种模式清晰地揭示了现代冲突胜负手的多维本质。 冲突爆发后,尤其是2022年秋季,俄罗斯面临无人机和炮弹的巨大消耗。此时,伊朗和朝鲜的援助成为及时雨。 伊朗迅速向俄罗斯输送了超过600架“见证者”等型号的自杀式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在初期对乌克兰的电力基础设施、军事目标进行了有效打击,一度给乌方造成巨大困难和心理压力。 与此同时,长期处于战时经济状态的朝鲜,则将其庞大的苏式弹药库存打开,向俄罗斯提供了超过1200万发炮弹,极大地缓解了俄军“炮弹饥荒”的困境,保障了其战场火力的持续性。更有报道称,朝鲜甚至向俄乌战场派出了约1.5万名“志愿兵”,试图弥补俄军兵力的不足。 然而,伊朗和朝鲜的援助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其效果随着时间推移而迅速衰减。伊朗无人机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乌克兰在西方的帮助下,迅速升级其防空体系并开发出电子战反制措施。 到2024年,乌克兰军方宣称已能拦截超过80%的伊朗无人机,使其威胁大大降低。朝鲜的援助问题更为突出:其炮弹多为苏联时期的老旧型号,不仅精度差、哑弹率高,且与俄军最先进的火控系统匹配度不佳。 而派出的所谓“志愿兵”则因语言不通、训练水平有限、装备落后,难以融入俄军作战体系,在高度现代化的战场上所能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由此可见,伊、朝的援助更像是一剂“强心针”,只能解俄罗斯一时之渴,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其面临的战略困境。 与伊、朝高调却后劲不足的军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所扮演的角色。中国始终恪守不向冲突方提供军事援助的公开承诺,但其通过经济、金融和民生领域构建的系统性支持网络,却为俄罗斯提供了远比几百架无人机和几百万发炮弹更为关键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当西方企业大规模撤离俄罗斯市场后,中国的汽车、智能手机、家电产品迅速涌入,几乎是一夜之间填补了市场空白。这不仅满足了俄罗斯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更起到了稳定社会情绪、维持经济正常运行的“压舱石”作用,从内部巩固了俄罗斯的战争耐受力。 在金融和财政层面,中国的支持更是至关重要。2024年,中国每日从俄罗斯进口超过200万桶石油,购买了俄超三分之一的出口原油,每日为俄罗斯国库注入近2亿美元的资金。这笔巨额收入直接保障了俄罗斯的军费开支和国家预算,使其能够持续支撑战争的高额消耗。 与此同时,中国大力推动人民币-卢布直接结算机制,与俄罗斯共同构建起一道绕过西方SWIFT系统的金融“防火墙”。这一举措成功地打破了西方试图实施的金融封锁,确保了俄罗斯与国际经济的血脉联通,赋予了俄罗斯强大的经济韧性。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对此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多次在公开场合明确指出中国支持对俄罗斯的关键意义,甚至形象地指责中国“用购物车延长了战争”。他向欧洲发出警告:“中国不会让俄罗斯输”,一针见血地点明了中国作为“幕后支点”对冲突态势的决定性影响力。 中国的支持虽未在战场上直接显现,却从根本上确保了俄罗斯经济不崩溃、社会基本稳定、战争资源得以持续补充,使其具备了进行长期消耗战的底气和能力。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选择了一条独特的路径。它未发一枪一弹,却通过全方位、系统性的经济与战略支撑,成为了影响战局走向的“看不见的关键玩家”。中国的定位并非军事参与者,而是决定冲突持久力的“后勤保障基地”和“经济生命线”。 这种深层次的支撑,远比直接的武器转让更为强大和持久,它不仅确保了俄罗斯避免了战略失败,更深刻地重塑了冲突的节奏与持续时间,凸显了在21世纪的国际博弈中,经济相互依存与战略供应链所能发挥出的巨大地缘政治威力。 信息来源: 路透社《中俄能源贸易打破历史记录》 朝中社《朝鲜与俄罗斯签署全面互助协议》 乌克兰国家通讯社《泽连斯基总统关于国际经济关系的讲话》 中国外交部官网《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