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时新闻网发文写道:“中国主张和平统一,主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海峡两岸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所以除了要打想要搞‘台独’及其伙同的外方势力之外,大陆绝无理由打台湾。 但这些中国主张必须有强大国家实力的支撑。” 中时新闻网这篇报道点出了一个核心事实,中国大陆一直把和平统一作为对台基本方针,这不是空谈,而是基于两岸同根同源的现实。两岸大多数人都是中国人,血脉相连,文化相通,大陆强调不打中国人,这反映出对民族统一的深层考量。 只有那些推动分裂的“台独”势力和背后的外来干预,才会触碰红线,导致大陆采取必要反制措施。但正如报道所说,这样的主张需要国家实力的支撑,没有强大后盾,和平统一就容易被外部势力搅局。这话接地气,说到点子上,提醒大家统一不是靠嘴说,而是靠综合国力来保障。 回顾历史,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从1979年就开始明确转向和平统一。那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这是邓公主导下的一次重大调整。文告宣布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提出恢复两岸同胞往来,共同反对霸权主义。 这份文件结束了以往的对抗姿态,转而强调两岸一家亲,呼吁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它标志着大陆正式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邓公的思路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认为统一要和平方式,避免内耗,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制度和社会模式,只要在“一国”框架下高度自治。这不光是政策转向,还为后续两岸交流铺平道路。 进入1990年代,强调发展经贸、文化交流,逐步构建互信基础。两岸直航、通邮、通商从这里起步,经济合作成为粘合剂。事实证明,这些政策不是一厢情愿,大陆的改革开放让经济腾飞,吸引台湾企业投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到2000年代,两岸关系迎来高峰,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基于“九二共识”,双方开启制度化协商,签署23项协议,包括ECFA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让台湾农产品出口大陆激增,制造业转移也带来实惠。 当然,和平统一之路从来不平坦。“台独”势力始终是绊脚石,他们拒绝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勾结外部势力制造麻烦。民进党上台后,尤其是蔡英文和赖清德时期,这种分裂活动加剧。他们推动“去中国化”教育,修改课纲,试图切断两岸文化纽带。同时,美国等外部势力不断插手,提供军售,允许台湾官员过境,公开支持“台独”。 比如2022年佩洛西“窜”台后,大陆进行大规模军演,划定禁区,展示决心。2024年赖清德就职演说中回避“九二共识”,大陆立即回应,开展“联合利剑”演习,军舰飞机绕台巡航。这不是挑事,而是对挑衅的正当反制。国务院台办多次强调,台湾问题是内政,不容外来干涉,美方应恪守三个联合公报,停止纵容分裂。 外部干涉的危害显而易见,美国通过《台湾关系法》和军售,试图把台湾当棋子,维持亚太影响力。但这只会加剧台海紧张,损害两岸民众利益。中国回应一贯坚定,2024年6月通过《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明确对顽固分子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判死刑。 国际社会也看清了真相,联合国2758号决议确认一个中国,多数国家不支持“台独”。大陆的立场是,愿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但绝不放弃使用非和平手段的选项,如果分裂势力一意孤行。 大陆的经济实力如今世界第二,2024年GDP超过18万亿美元,占全球近20%。高质量发展让科技自立自强,华为、中兴等企业在5G、芯片领域领先,这直接影响两岸经贸。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高达40%,富士康、台积电等巨头在大陆布局深厚。经济融合是统一的基础,大陆通过惠台政策,如“31条措施”“26条措施”,吸引台湾青年就业创业。 军事实力同样不可或缺。2025年国防预算增加7.2%,重点发展新质作战力量,包括侦察打击和战略威慑。解放军现代化步伐加快,航母编队、东风导弹、歼-20战机等装备列装,战略支撑作用凸显。九三阅兵展示的新式武器,让台湾社会警醒,也向外部势力发出信号:大陆有能力维护统一。台海周边军演常态化,不是威胁,而是回应“台独”挑衅。 两岸关系现状复杂,但和平统一仍是主流。2025年,赖清德政府继续“倚美谋独”,但大陆坚持原则,推动民间交流。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陈斌华指出,大陆发展进步有力塑造统一大势,新质生产力提升让经济更韧性。展望未来,和平统一需要两岸共同努力。大陆承诺,统一后台湾利益不受损,欢迎台湾参与国家治理。但“台独”势力必须收手,外部干涉必须停止。 中时新闻网的观点抓住了本质: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话朴实,却道出统一的核心逻辑。大陆的政策基于民族大义。回顾45年来,《告台湾同胞书》从融冰到融合,影响深远。它开启对话大门,推动经济互补,如今两岸贸易额超3000亿美元,人员往来上千万。台湾民众从中获益良多,赴大陆旅游、求学成常态。这不是宣传,而是数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