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皮剥落的“黄皮楼”,告别“掉皮”的老模样;老街坊迎来物美价廉的社区饭堂,12元一餐新鲜现做,米饭、老火汤免费加,连自媒体大V也来探店……当居民小区逐渐老去,如何帮它们焕发新生?今天,广州城市更新媒体采访调研系列活动走进中心城区的老旧小区。
近年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老旧小区改造为重要抓手,通过“补短板、强基础”提升居住品质,服务“一老一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助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截至2025年8月,全市完成改造1233个老旧小区,累计改造老旧建筑6978.28万平方米,惠及93.84万户家庭、300.29万居民。
老旧小区重塑公共空间
聚焦基础短板,解决民生痛点
新港西路231号:
“黄皮楼”换“新皮肤”,隔热层不再漏水
鹭江地铁站旁的新港西路231号微改造项目,包括3个小区,6栋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6层住宅楼,一共163户居民。其中,231号大院是南海水产研究所的职工楼。“在广州话里,这些叫‘黄皮楼’,之前都掉皮了,斑斑驳驳。”在此居住了七八年的谢先生说,“住在顶楼的邻居反映,屋面防水隔热层漏水,导致家里天花渗漏。”
人民城市人民建,项目通过居民协调会议、座谈会、现场调研、走访交流、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收集居民意见,将外立面、隔热层等问题一一记录在案,据此修订实施方案。2023年5月,项目启动施工单位招标程序,7月完成招标,2024年10月完工验收。
新港西路231号微改造项目新增儿童乐园
如今,破旧剥落的外立面重新粉刷,米黄色外墙搭配蓝色的新雨篷,呼应南海水产研究所文化,楼顶的防水隔热层整饬一新,破损的人行道铺上平整的透水砖,路灯也多起来了……小区“从头到脚”换了模样。在街坊不太留意的地方,改造新增微型消防站1个,更换灭火器152个,给水管改造200米,地下排水管改造2600米,从面子到里子确保居民生活安全便捷。
除了要解决“能不能”住的问题,还要解决住得“好不好”的问题。在231号项目,改造拆除一楼占道的私人花坛,还路于民,楼下的公共空间新增儿童乐园,色彩活泼的地面图案配上娱乐设施,激发小朋友的运动潜能,小区转角设置休息亭,为老街坊提供纳凉聊天的聚脚点。谢先生说:“最大的感受是住在这里舒服了”
小区入口改造
广州经验:
首要解决“硬伤”,“短板”小区优先改造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老旧小区改造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基础设施老化、功能缺失等“硬伤”。广州结合城市体检发现问题和城市居住社区补短板行动,制定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及标准指引,涵盖基础、完善、提升、统筹四大类60项改造内容,对失养失修失管的小区按照高标准实施优先改造。
聚焦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系统推进水、电、气、路等硬件设施改造,推进老旧管网更新,实施雨污分流;修缮小区道路,畅通消防通道,完善照明系统,小区设施功能得到显著提升,居民生活更安全、更便捷。
广州结合改造大力整治小区环境卫生,拆除违建、清理杂物,整治空中“三线”,完善垃圾分类设施,营造干净、整洁、优美、宜居的小区环境。梳理优化区域交通流线,改善慢行系统,增加机动车或非机动车泊位。因地制宜铺设透水砖,推动增绿补绿,盘活闲置或低效用地,植入体育健身设施,变“边角地”“闲置地”为“活力场”。
截至目前,广州老旧小区改造累计完善消防设施12.7万余个,修缮小区道路197.71万平方米,整治“三线”约3250千米,新增社区绿地和公共空间1543个,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愿望成为现实,从昔日“不愿下楼”到如今的“漫步庭院、欢声笑语”。
广州整治老旧小区建筑外立面。
紧扣“一老一小”,完善服务供给
六榕街:
12元一餐免费续汤,社区饭堂服务超13万人次
中午时分,饭菜飘香,位于解放北路的六榕街社区饭堂里,三四十道菜一字排开,广州户籍长者仅需12元一份,老火汤、米饭免费续。年过耄耋之年的盘福路街坊陈先生,在越秀公园游泳后顺便过来吃饭。“这里新鲜现做,价格实惠,吃得放心。”饭堂的出品不仅得到长者的认可,还吸引到附近的打工者,连本土自媒体大V也来探店,十分“出圈”。
运营方桐乐集团董事长张春介绍,这是越秀区首个“社区饭堂+暖新驿站”联合体,在满足长者就餐的前提下,同时面向其他社区居民、新就业群体开放,日均就餐量约400人次,截至日前服务社区居民超13万人次,其中长者占6成。“这里原来是做快递物流的,后来我们公开竞标取得,街道提供租金优惠,加上饭堂也是微利运营——我们集团主业是做养老服务,给街坊实惠。”
社区饭堂内部
针对3岁以下幼儿托育难题,六榕街利用盘福社区原颐康站部分闲置空间,改造建成六榕街普惠托育园,总面积近125平方米,具有“小而美,小而精”的特点。托育园于2024年8月份开始运营,共提供20个托位,目前入托人数为16人,运营至今共服务198人次。
面向“全龄”段,六榕街盘福社区联合广州市文化集团合作打造全市首个社会化运营的社区艺养中心,通过“场地+运营+课程师资”的方式引入社会化运营服务。艺养中心目前开设了20多门特色课程,探索形成“白天长者学堂,晚上青年夜校,周末小区少年宫”的运营模式。每周对外开放不少于56小时,平均每周开展社区公益文化活动2次,累计服务超5000人次。
六榕街植入六榕历史景墙。
广州经验:
打造“15分钟”养老圈、“最美上学路”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关乎民生福祉。广州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大力完善“一老一小”服务设施。
在关爱“老”的方面,针对老旧社区老龄化趋势,积极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合理设置坡道、扶手,累计增设无障碍通道约288千米,完成电梯加装逾13000台。整合民政、教育、卫健委等部门及社会组织等资源力量,因地制宜建设长者饭堂45处、日间照料中心32处,改造或增设老年活动室32处,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在居住环境、日常出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参与方面的需求,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在呵护“小”的方面,越秀区在洪桥、白云、珠光、人民、黄花岗等街道,通过补充止车石及减速带、设置等候或玩乐区、植入历史文化或艺术彩绘墙等,打造上学更安全、放学有乐趣、历史有传承的“最美上学路”;结合小区空间条件,改造或新建儿童游乐场、体育场所等,累计新增室外儿童活动场所181处、室内儿童活动场所23处、儿童游乐设施395套,为孩子们提供安全、友好的活动空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天研通讯员:祝健轩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广州日报新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