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9月16日采访,湖南邵阳,一所乡村小学里一年级只有一个小女孩,而整个学校也才14个学生,老师表示,虽然学生少,但是他们和其他学校一样,语数外,体音美都有,学生们在学校也很开心,网友:村里学校空着,而城里的教室恨不得把人挤在墙上! (信息来源:鹊华实时在线——湖南邵阳。乡村小学一年级只有一个学生,学校开设一到四年级,共14个学生,“学生虽少 老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授课”。) 一年级教室里,讲台上的语文老师微微弯腰,手指着课本上的拼音字母,桌前的小女孩坐得笔直,跟着一字一句地认读。 清脆的声音穿过敞开的窗户,和隔壁混班教室里传来的算术题讲解声叠在一起。 这所学校的开学季没有城里学校的喧闹,却透着一股执拗的坚定—— 全校总共 14 个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而今年的一年级新生,就只有这株孤零零的 “小苗”。 不少网友看了照片里小姑娘独自坐在课桌前、老师俯身教导的样子,都忍不住鼻子一酸。 可在这所学校里,冷清从来不是省略课程的理由。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清晨的早读课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各捧课本,低年级的大声诵读和高年级的轻声默读互不打扰。 最让人心里发暖的是课间。老师怕一年级的小姑娘孤单,总会轻声叫其他年级的孩子过来陪她一起玩。几个稍大些的身影立刻围过去,操场瞬间就热闹了。 撑起这一切的,是几位拿着微薄工资的老师。他们身兼数职,既是讲课的老师,也是照管孩子的保育员。上完数学课,得接着批改低年级的作业;放学送走最后一个学生,还要检查教室的窗户关紧了没有。 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门儿清:知道四年级的男生数学偏科,就利用午休帮他补习题。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关照,成了乡村教育最珍贵的底色。 网友们纷纷为这些老师点赞, “乡村老师的坚守太动人,愿这小小的课堂永远有光。” 可这份温暖背后,是城乡教育资源实打实的差距。乡村学校门可罗雀,城里学校却 “一位难求”:为了让孩子能上好学校,不少乡村家庭砸锅卖铁在县城买房,或是进城陪读。 面对这样的窘境,“撤点并校” 的说法时不时就冒出来。不可否认,合并学校能把资源凑到一起,改善硬件条件,但对那些家远、没钱的孩子来说,这可不是件容易事。要么每天走两三个小时山路去上学,要么就得花钱寄宿。 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其实,乡村教育不一定非要 “做大”,把它 “做精” 或许是条更好的路。小班教学本就是天然的优势,老师能摸清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浙江有所乡村小学就走出了自己的路,搞起了 “田园课堂”,让学生在稻田里学自然知识,在老祠堂里了解民俗文化,反倒吸引了不少城里的孩子转学过去。 这样的课堂不只是教课本知识,更能让孩子扎下乡土的根。这种 “小而美” 的教育,既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又能留住乡村的文化味道。 邵阳这所小学里,那个一年级的 “独苗” 或许不知道,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在教育资源一个劲往城市跑的当下,这所学校 “一个都不能少” 的坚持,恰恰说清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要盯着每个孩子的成长,乡村教育的价值,更在于用灵活的方式、实在的关怀、接地气的特色,帮每个乡村孩子铺好成长的路。 夕阳慢慢沉下去,14 个学生离开后的校园渐渐安静下来,但教室里的黑板擦得干干净净,明天的课程表早就写好了。 就像网友们期盼的那样,这份跨越山海的坚守,终会在乡村大地上,培育出更多向阳而生的希望。而那些守在这里的老师,也该得到更实在的保障,让他们能安心、用心地把书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