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为你提供一套简单易行的客户群体分类思路,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优化服务策略,并最终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企业效益。通过明确分类目的、选择核心维度、依据数据决策、合理分层以及动态调整等关键步骤,你将能够构建起一套科学且实用的客户分类体系。
做好客户群体分类,说难不难,说简单也得讲章法。不必用专业的用户研究方法,没大用!核心思路就是一句话:别拍脑袋瞎分就行,得盯着“能落地、有价值”这两个词来做。具体来说,大概有这么几个步骤,都是实操性比较强的野路子。
先想明白“分出来干嘛”,这是第一步。
客户的分类不是为了好查找,是为了后续服务能精准发力。比如你是开健身房的,分类可能是为了给高消费客户推私教课,给偶尔来的客户推次卡;要是做美妆店,可能是为了给敏感肌客户推温和产品线,给学生党推平价款。要先明确“分类后要解决什么问题”,后面的维度才好定。不然分了半天,不知道怎么用,白搭。
然后,抓几个核心维度,别贪多。
客户身上能看的标签多了去了,但没必要全抓,挑3-4个最影响你业务的就行。常见的有这么几个:
第一个是“花钱多少”:这是最直接的。比如奶茶店,每月花500+的算“高价值客户”,100-500的是“潜力客户”,100以下的是“普通客户”。这个维度能帮你快速锁定“值得重点投入”的人群。
第二个是“来得勤不勤”:消费频率比单次花多少更能看出忠诚度。比如理发店,每两周来一次的“常客”和半年来一次的“散客”,需求肯定不一样,常客可能更在意发型师的稳定,散客可能更在意单次剪发的效果。
第三个是“要啥东西”:也就是需求偏好。比如酒店,商务客户要会议室、快速退房,家庭客户要儿童床、早餐,情侣客户要景观房、布置服务。按需求分,能避免“给不需要的人瞎服务”。
第四个是“怎么来的”:也就是来源渠道。比如线上团购来的客户,可能对价格敏感;朋友推荐来的客户,可能更认口碑。渠道不同,后续维护的方式也得变,比如:给团购客户推优惠券,给推荐来的客户送“老带新奖励”。
接着,拿数据说话,别凭感觉。
很多人分类靠“我觉得”:那个穿西装的肯定是高端客户。这不靠谱,得用实打实的记录。
比如:餐饮店,记清楚每个客户的消费记录(花了多少、点了什么菜)、到店次数、有没有办会员;线上店,看清楚客户的购买频率、浏览记录、加购但没买的商品。这些数据不用多复杂,哪怕用个Excel记,也比拍脑袋强。
再举个例子:一个客户每月来你家餐厅消费3次,每次花200元左右,总点口味偏辣的菜品。数据一摆,就知道他是“高频、中端、偏好辣口”的客户,后续推新辣菜、发小额优惠券,效果肯定比瞎推强。
再然后,分层别太粗,也别太细。
有的老板图省事,就分“高端”和“普通”两类,太粗了。“普通客户”里可能有每月来10次的常客,也有一年来1次的路人,这俩能一样对待吗?
但也别分太细,比如分个10层,记都记不住,更别说落地服务了。一般分3-5层最合适。
比如:服装店,分“核心客户”(年消费10000+,每月来2次以上)、“潜力客户”(年消费3000-10000,季度来2-3次)、“新客户”(消费不满3000,刚关注)。每层的服务重点不一样:核心客户送定制款、生日专属折扣;潜力客户推满减券,刺激多买;新客户送小礼物,留个好印象。
最后,别忘了做“动态调整”。
客户不是死的,今天的普通客户,可能下个月就变成核心客户了;这个季度总买平价货的,可能下季度突然想买高端款。所以分类不能一锤定音,得定期看数据,比如每月或每季度更新一次。
比如:你发现某个“普通客户”最近连续3周都来消费,每次都买贵的,那就得把他调到“潜力客户”里,主动问问他是不是有新需求,别还按老规矩对待,错失机会。
说到底,客户分类就像给衣服分尺码,得按实际情况(客户特征)来,不能拿别人的尺码表硬套自己的客户。而核心就是:分清楚谁是“能给你带来高价值回报的”,谁是“需要慢慢培养的”,谁是“只要基础服务就行的”,然后把精力和成本,精准投到该投的人身上。
这样分出来的类,才真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