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历史上最牛的状元,当属北宋嘉佑二年的状元章衡。因为,他参加的那次高考,堪称高手云

历史上最牛的状元,当属北宋嘉佑二年的状元章衡。因为,他参加的那次高考,堪称高手云集,唐宋八大家来了三个,分别是苏轼、苏辙、曾巩,主考的还是欧阳修。完了之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张载、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颐、程颢等,也是那届科考考出来的。 然而,这些人居然都是章衡的“手下败将”,他们都没考过他。苏轼在《送章子平诗叙》中说:“子平以文章之美,经术之富,政事之敏,守之以正,行之以谦。” 而当朝皇帝宋神宗,则在看到他编撰历代帝王的世系《编年通载》后,称赞其:“可冠冕诸史。” 然而,从天才当中杀出来的章衡,却最终籍籍无名,甚至没几个人知道他的名字。这是为何呢?是怀才不遇吗?答案是否定的。章衡籍籍无名,背后有三大原因,以下是具体解读。 章衡从小就聪明绝顶,可谓“诗词歌赋一点就通,策论文章信手拈来”。考上状元后,他就开启了做官生涯,他当时担任的是湖州通判。都说“上岸了,就没时间发朋友圈”,章衡也开始忙碌起来。 章衡是个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他想改变的实在太多,上任后,他见驻地的很多部门吃空饷,而且个个衙门都讲排场、拼档次,一到没钱了就把手伸向老百姓,百姓苦不堪言。 章衡不是第一个看到这种种的官员,但他是第一个想改变的人,怎么改变,第一步就是查账。一上来就整这么大,当地的官员当然不干,为了阻止章衡,他们处处给他使绊子。章衡年纪轻轻自然不是这些人的对手,没多久就被排挤外放了。 后来,章衡改任盐铁判官,并参与撰写《起居注》。可很快,因为他太过正直,又遭到了三司权臣的嫉妒与陷害,被外放为汝州、颍州知州。 没错,之后的章衡也依旧如故,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不过,他不断被贬也有个好处,这种一心为民者,到了被贬地,看到了问题,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 比如被贬到郑州时,他见到当地人多地少,就将原来官府圈起来准备放牧的一块很大的土地,设法分给了老百姓,直让老百姓感激涕零。 章衡在历史上名气不大,除了因为他长期被贬,根本没真正的机会施展身手外,还因为他的实际的执行力并不是特别强,应试能力强反而实践(动手)能力差,古往今来皆如此。 比如,章衡实际是最早提出要整治西湖的人,他最早提出要修堤,可因为执行力的问题,他一直没动手。 这很容易理解,像章衡这种应试天才,他们在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先想想:这道题怎么解?做成的概率有多大?可老天爷,做事靠的是“做”,不是想啊,在实践基础上的想,才对做事有利啊。其他的“想”,说白了就是空想,凭空给做事增加难度罢了。 章衡想来想去,最后根本没动手。 相比之下,应试没那么牛的苏轼就不一样,他是个敢想敢干的主,他来到杭州任知府后,迅速动手主持修建苏堤,他的想法很简单:先干了再说。干的结果如何?请看史料记载: “苏轼广集众人智慧,因地制宜,化淤泥与水草为建材,筑起一条近三公里的大堤。苏堤不仅大幅降低了治理成本,也便利了南北交通,并成为西湖美景之一。” 总之一句话,苏轼干成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苏轼修建苏堤的过程中,章衡是帮忙出了物资的,从史料来看,他出的物资是400多艘船只。此外,他还给苏轼提供了士兵协助建苏堤。 可叹,因为章衡籍籍无名,史书对此记载极其少,我们也只能在历史的旮旯角落里找到这些史实。 章衡籍籍无名,还与他只擅长应试文,而不擅长真正的写文有关。相比之下,他的好友苏轼能名垂青史,还真就多亏了善于写真正的诗文。 章衡逆天开场,却以籍籍无名收场,当真令人感叹。不过,他的结局,似乎是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学霸的“必然结局”。如此,我们也就释然了。 末尾,附上章衡的设计名言:“我一生遇到了无数天才,但他们都说我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