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原福州军区副司令王建安上将因为突发心脏病,溘然离世了。王副司令离世后,却无人登门吊唁。遗体被敬送第301医院后,王副司令的儿子哭着,讲:“您生前没来这里,死后却来了。” 一位开国上将的离世,竟然无人知晓?1980年7月,福州军区副司令王建安上将在家中悄然去世,直到一个多月后老战友们才得知消息。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是人情冷漠还是另有隐情? 王建安1908年10月12日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桃花区朱家垅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饱尝人间疾苦。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后,这个红安走出的农家子弟开始了传奇的军旅生涯。 战争年代的王建安可不简单。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副指挥、鲁中军区司令员,在山东根据地创建过程中屡立奇功。解放战争期间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参与了莱芜、孟良崮、淮海等重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又赴朝鲜战场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为抗美援朝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按道理说,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开国上将,应该备受尊敬才对。但王建安的仕途却颇为坎坷。1956年,王建安获得一项殊荣,中央领导人为他一人单独授衔。为什么要单独授衔?原来1955年首批授衔时,王建安意外缺席了。 这事儿得从红四方面军说起。王建安是红四方面军的老将,而饶漱石曾是华东局书记,对王建安有知遇之恩。当饶漱石因政治问题受到处理时,王建安也受到了牵连。虽然后来证明王建安本人没有问题,但错过了首批授衔,直到1956年才补授上将军衔,成了57名开国上将中唯一单独授衔的一位。 更让人意外的是,授衔后的王建安职业发展并不顺利。历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始终担任副职,再也没有干过正职。许多原本是他部下的将领都超越了他,但王建安从不抱怨,依然兢兢业业工作。 叶剑英元帅曾对王建安说:“建国以来,你不计较职务高低,任劳任怨,很不容易啊!”王建安却淡然回应,那个年代那么多战士牺牲在黎明前,能活到今天已经是上天的恩赐,何必计较职务高低? 王建安的清廉在军中是出了名的。王建安常说,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要讲廉洁,要严于律己。他对家人要求极其严格,夫人从朝鲜回国后本可以重新入伍,但王建安坚决拒绝给夫人办理手续。王建安一家四代十二人当兵,个个都是靠真本事在部队发展。 1978年,王建安因身体原因回到北京休养。1980年7月25日这天,72岁的老将军感觉身体不适,家人正准备送他去301医院,但还没到医院,王建安就在家中安详离世了。 这时候,一个让人意外的情况出现了。按照王建安生前的嘱托,家人没有通知任何人,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不组织告别仪式,一切从简。“生前清廉,死后哀荣,也是浪费。我死后不进八宝山,不开追悼会,把骨灰撒在老家肥田。”这就是王建安的遗愿。 当遗体被送到301医院时,王建安的儿子看着父亲,忍不住哭着说:“父亲,您生前从来没有来过这里,没想到死后却来了。”这话听起来让人心酸,一位开国上将生前竟然从未享受过高干病房的特殊待遇。 1980年夏末,距离王建安上将去世已经过了一个多月,但是关于他去世的消息,却很少有人知道。直到老战友陈锡联主动打电话询问,这才知道王建安早就去世了。消息传开后,老战友们都震惊不已,许世友听到消息后更是泪流满面。 大家这才明白,不是王建安人缘不好,也不是家人刻意隐瞒,而是严格按照老将军的遗愿执行。王建安被称为”五不”将军: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不组织告别、不通知好友、不请人护送。 《解放军报》特意发表文章,赞扬中央军委顾问王建安和他的家属办丧事一切从俭节约的高尚情操。这位老将军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做”生前能清廉,死后不哀荣”。 王建安将军的故事让人深思:真正的高贵不在于生前的地位有多高,而在于内心的品格有多纯净。您觉得现在还有多少干部能做到王建安这样的清廉?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