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9年,一名生产队长带着村民们炸开了丁汝昌的墓地,墓地里有一黑一红两个材,村

1959年,一名生产队长带着村民们炸开了丁汝昌的墓地,墓地里有一黑一红两个材,村民们焚烧了遗体,将棺材改成了八条大板凳,边角料还做了切菜的砧板。 谁能想到,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死后64年,他的墓地会被炸药轰开?更没人想到,那两口精美的楠木棺材,会变成村民家里的板凳和切菜板。这不是小说情节,而是1959年发生在安徽无为县的真实事件。 丁汝昌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他是清末北洋海军的最高长官,也是甲午海战中的核心人物。1836年出生在安徽庐江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是个苦命的孩子。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先后病故。十五岁就成了孤儿,只能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1854年,太平军攻占庐江县城,太平军占领庐江,丁汝昌征入太平军。后随太平军驻扎安庆,成为程学启部下。说起来也是命运弄人,这个从太平军起家的人,后来却成了镇压太平军的将领。1861年,身为太平军陈玉成部下的程学启,深夜率丁汝昌等300余人翻越城墙,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 从此,丁汝昌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他先是被编入湘军,后来又调入淮军,成了李鸿章的部下。在淮军中,他表现出色,从一个普通士兵一路升到了总兵,还被赐予”协勇巴图鲁”的勇号。 1879年,已经43岁的丁汝昌被李鸿章调到北洋海防部门。这个陆军出身的将领,开始接触海军知识。1881年,他还亲自率领200多名官兵远赴英国,接收”超勇”和”扬威”两艘巡洋舰。北洋舰队正式成立后,丁汝昌被任命为提督,成为这支近代化海军的最高指挥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甲午战争了。1894年,中日两国因朝鲜问题爆发战争。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在黄海激战,虽然表现英勇,但终因种种原因败北。1895年2月,威海卫陷落在即,走投无路的丁汝昌服毒自杀,他的夫人魏氏也跟着自尽。 丁汝昌死后,清政府将他与夫人合葬在安徽无为县小鸡山上。墓地修建得很气派,用的是上好的青石和楠木,两口棺材一黑一红,做工精细。丁家后人还专门请了守墓人看护。 时间一晃到了1959年。1959年下半年,乡村刮起了”开荒大生产”之风,盗墓之风也开始盛行。那个年代,物资极度匮乏,人们想方设法寻找一切可用的东西。小鸡山上的丁汝昌墓,因为修建得太显眼,引起了当地村民的注意。 生产队长带着几个村民来到墓地,看到这座气派的坟墓,觉得里面肯定有好东西。他们先是用锄头挖,发现墓室用青石砌成,十分坚固,普通工具根本打不开。于是决定用炸药。“轰隆。” 随着爆炸声响起,原先坚固难以挖开的坟墓被炸开了。 墓室打开后,墓地里有一黑一红两个棺材呈现在村民眼前。黑棺残留3道铜箍痕迹。只见红棺葬着丁汝昌夫人,身体仅剩骨殖,口腔里含着一枚金环,胸骨上留2粒碧玉珠。村民们将这些值钱的东西收集起来,随葬品拿到县里换了一辆凤凰自行车。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加令人震惊。村民们看着两口精美的楠木棺材,觉得这么好的木料扔了可惜。于是这些人一把火烧掉了两具尸骨,把棺材做成几条板凳。具体来说,村民们焚烧了遗体,将棺材改成了八条大板凳,边角料还做了切菜的砧板。 村里的木匠被叫来现场,他们用锯子将两口棺材分解,制作成各种家具。大一点的木板做成板凳,小一点的边角料做成砧板。就这样,北洋海军提督的棺材,变成了村民们日常使用的生活用品。 这件事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什么关注,村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挖的是谁的墓。直到1988年,距离丁汝昌墓被炸已经过去了整整29年,丁家后人才得知这个消息。丁家后人得知丁汝昌的墓地被炸之后久久无法缓过神来,但是惊讶之余却没有表现的十分愤怒,他们唯一的想法便是了解当年丁汝昌墓被炸的经过。 为了了解详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丁汝昌的后人才找到了当初的一对”见证人”,这两人的身份十分特殊,丁汝昌去世之后,丁家后人为了不让丁汝昌的墓地遭到破坏,便花费重金请了两名守墓人。这两位老人详细讲述了当年的经过。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丁家后人开始为修复祖先墓地奔走。1998年,丁汝昌的后人丁昌明成为安徽省政协委员,不断写提案要求保护丁汝昌墓地,一写就是三年。 经过多方努力,1986年被无为县政府定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0年10月由无为县重修。虽然无法完全恢复原貌,但至少为这位历史人物提供了一个安息的地方。 这个事件让人深思。丁汝昌的一生充满争议,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罪人。但不管怎么评价,将死者的棺材做成板凳和砧板,都是对历史的不敬。这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亵渎,更是对历史文化的破坏。 一口棺材变板凳,一段历史成笑谈。从1959年的炸墓到2000年的重修,这41年的时间跨度,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你觉得那些村民当年的行为可以理解吗?如果你是丁汝昌的后人,会作何感想?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