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你绝对想不到——身家千亿的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如今依然坚持每周雷打不动做一件事:

你绝对想不到——身家千亿的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如今依然坚持每周雷打不动做一件事:拎着水果零食,溜达着去隔壁别墅……找嫂子吃饭! 参考资料:上游新闻 故事得从更早说起。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的农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木匠父亲手艺再巧,也养不活十个孩子。 那时候的农村,家家户户靠几亩薄田过活,王传福家的灶台上,一年到头少见白面,红薯和咸菜是主菜。 更难的是,他13岁那年,父亲得了重病,花光了家里所有钱还是没救回来; 没过几年,母亲又因操劳过度走了。家里的顶梁柱塌了,姐姐们陆续出嫁,最小的妹妹被亲戚接走,只剩他和哥哥王传方相依为命。 那时的王传福,穿着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啃着冷硬的红薯,却总把课本翻得卷了边。他心里憋着一股劲:"我得读书,得改变命运!" 可命运偏要跟他较劲。初中快毕业时,他缺考了两门课,差点辍学。 是哥哥一句话点醒了他:"别灰心,咱再咬牙挺挺!"他抹了把眼泪,硬着头皮走进了刚建的高中。 那会儿的学费,是哥嫂东拼西凑来的,嫂子卖掉了结婚时的银手镯,哥哥放下农活去工地搬砖,就为凑够他的课本费和住宿费。 王传福没辜负这份坚持。他考上了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系,后来又读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硕士,从电池研究开始,一步步攒本事。 1993年,27岁的他在深圳比格电池公司端上了人人羡慕的"铁饭碗"。 可他心里有团火:"光打工不行,得自己干!"1995年他找到表哥吕向阳。 "你这事能成?"吕向阳起初有些犹豫。王传福把自己的规划摊开:"日本电池贵得离谱,咱用人工代替机器,成本能降十倍!"吕向阳被他的实在和拼劲打动,咬咬牙给了他250万。 这250万,在90年代可不是小数目,可王传福说:"这钱不是借的,是咱兄弟一起闯的!" 1995年2月,王传福在深圳布吉租了两间破旧车间,带着20多个人开工了。 那时候,全球90%的镍镉电池市场被日本垄断,国内小厂只能进口转卖。王传福偏不信邪:"机器贵,咱就用人工补!" 他带着人在普通房间反复擦地板;检测电池容量,别人用精密仪器,他让老技工肉眼观气泡密度。 "有人说他傻。可王传福拍着胸脯:"但能便宜40%!"就这么着,比亚迪的电池成本比日本货低了一大截。 3年后,比亚迪电池销量冲上全球第四,把三洋、索尼等巨头甩在后面。 成了"电池大王",王传福的野心却更大了。2003年,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事,收购濒临破产的西安秦川汽车。 消息一出来,港股暴跌30%,投资者骂他"连驾照都没有,简直是赌徒!"可他梗着脖子说:"我下半辈子就干汽车!" 接下来的日子,他带着团队拆进口车、改模具,吃了多少苦只有自己知道。 2005年,首款车型F3发布前,经销商集体差评:"样子土、配置差,谁买啊?"王传福连夜砍掉数亿模具费,带着人在车间里反复调样式。 14个月后,F3上市,10个月狂卖10万辆,成了国产轿车销量冠军。那天他站在展厅里,看着排队买车的老百姓,红了眼眶:"咱农民的儿子,也能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好车!" 这些年,王传福的"疯劲"没减。他在比亚迪养着九万多名工程师,这些人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报表的,天天泡在车间里拧螺丝,在实验室里调代码。 两千多号人专攻电动车技术,五百多人盯着半导体研发,一万五千多人琢磨智能驾驶。他说:"技术这东西,不能只图'能用',得让咱老百姓用得起、用得顺溜。" 2024年,他放了个大招,投入1000亿搞AI和汽车智能化。现在高级点的智能驾驶系统得三四十万的车才装得起,比亚迪把"天神之眼"装到了七万级的海鸥车上,售价才七万八千八; 他们还把自己研发的"璇玑"架构和AI大模型连起来,十个月就搞出了"全国都能开"的城市智能导航功能,把国外的车企都看愣了。 现在比亚迪市值突破万亿,王传福个人身价一千八百五十亿。 哥嫂从安徽农村来深圳,他给哥哥换了大房子,母亲生病那会儿,他推掉所有会议,在深圳最好的医院守了半个月,专家会诊的单子都是自己签的字; 他常跟身边人说:"等我老了,就回安徽老家,给哥嫂端茶倒水。" 这些话不是随便说的。当年创业时,两百五十万启动资金里,有一大半是表哥凑的,还有哥嫂卖鸡蛋、帮人做零活攒下的学费。 现在公司里的九万工程师,很多都是跟着他干了十几年的老伙计,有人从车间技术员熬成了项目组长,有人结婚时他把婚礼办在了公司食堂。 他总说:"咱中国人讲究个'兄弟齐心',当年大家跟我一起啃馒头,现在我要带着大家一起吃肉。" 有人说王传福是"逆袭"的典范,可他知道,哪有什么"逆袭"是天上掉下来的。 现在在安徽老家的村口,老人们聊起王传福,总要拍着大腿说:"咱村的娃,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