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了,为什么我还推荐读这套书?

书童读史 2024-03-23 19:03:42

2024年了,我为什么还要推荐读《明朝那些事儿》?

喜欢历史的朋友,应该是对《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是熟悉的,尤其是喜欢明史的,应该有很多人读过这套书。

在2024年,我还是想推荐大家读《明朝那些事儿》。

关于《明朝那些事儿》的讨论,其实已经非常多了,有褒有贬,这套书不是完美的,但是这套书是很有价值的。

在2022年,我读了一遍《明朝那些事儿》,让我对明史感兴趣,从此历史类的书,就变成了我读书最喜欢的那个类别。

2022年读的时候,我觉得这套书文笔挺好,读起来引人入胜,所以很值得读。

在我后来读完《明史记事本末》,二十四史的《明史》,以及其他的一些古籍后,我更加感受到,《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的难能可贵之处。

我有时候看到自称读完一遍二十四史的人,我不是不信,但我很明白完整读完二十四史的难度。

就读《明史》,我从2022年读到了2023年,也不敢说读得很仔细,今年还会时常读一下《明史》,看看一些史料的细节。

看看《明史本纪·太祖一》的开篇。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其实大意不难理解,毕竟我们从小就会学习一些文言文,论文言文的学习难度,先秦篇我认为是最难的,明清有的词,可能拿捏不准应该怎么翻译,但是段落大意理解起来难度应该不是特别大。

问题是,这仅仅是一个开篇,一想这么长的《明史》,都得这么读下去,就很难让人有读下去的耐心,而且还有一点,像《明史》,其实最容易读的是它的列传部分,列传部分最起码介绍人物的历史事迹,写得比较详细了,如果你看《明史》的本纪部分,往往是眼睛看到了下一句,脑子还在想上一句在讲什么。

这就是读《明史》的难度,我们的阅读习惯的更改,对于文言文需要思考它的句意,读着容易走神,让很多人对《明史》望而却步。

这个时候,有一个通俗版本的《明史》,还是很重要的。通俗版本的《明史》,又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把《明史》写得吸引人。

《明朝那些事儿》写得基本框架,其实就是按照《明史》写的,但是他写的时候参考了很多书,不仅仅是《明史》。当年明月的笔下,整个明史的故事既写得不离谱,又写得绘声绘色。这点在写作上其实挺难的。

《明朝那些事儿》面世已经多年,从这套书开始,陆陆续续市面上出现了不少通俗写史的书,但是真正引起市场反响的书不多,这也说明了,想让人们真正接受一本通俗类的史书是有多难。

今年我又把《明朝那些事儿》的前三本读了一遍,有的句子看到仍然感觉热泪盈眶,当年明月对于这套书,确实用了心的。

很多人正是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从此对明朝历史感兴趣,然后又开始了读其他朝代的历史,以及那些比较专业的史书。

历史不能只是历史学专业的那个圈子里的人在读,非专业人士,照样应该去读历史。历史书上的有的人的故事,可能就提及了几句,但是那就是他(她)的一生。

《明朝那些事儿》,就是把明史上的人物写得很生动,读的时候,真会有一种和古人跨越时空对话的感觉。这就是文字描写的能力,给足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而且这套书,他不是想教你怎么做,怎么理解,他只是把他理解的明史上的人物写了出来,这里面也包括了他的价值观。至于读者是否认同,那是读者的事情。

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的价值,明史入门书。读完这套书,会让人对明史感兴趣。

读完这套书,不能说就完全了解明史,这套书的专业度上,是有它的不足的,有的观点上,还是比较主观的。

就像这套书里的关于朱祁镇的人格魅力感染了瓦剌人这种场面的描写,我就是把它当故事看的。

其实他写的这种感人场面,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史料依据,从《北征事迹》里,也能看到类似这种场面,但是史料的辨别,很重要的一点,是考虑写这本书人的立场。

《北征事迹》是土木堡之变的当事人之一袁彬写的,从袁彬的身份,就决定了他不能把朱祁镇写得过于无能。

《明朝那些事儿》不完美,但是评价这本书,还是从整体去评价,读的时候,辨别去读,不能他写什么,你就信什么,正因为对《明朝那些事儿》有质疑,也会督促你再去读更多的更专业的史学类的书。

学无止境这个词,在我读历史的时候,感受特别明显。从2022年到现在,我时常看到有的书友在我的阅读笔记下的评论和点赞,他们的互动,会让我再次看到当时的笔记,也会再次思考,这个观点我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2024年,我还是推荐这套《明朝那些事儿》,希望更多人来读历史。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