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坚持以井冈山精神为内核,以红色文化为原点,积极探索上下贯通、古今交融的文化传播新路径。自2024年起,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通过搭建“红色沙龙”这一创新平台,不仅深耕井冈山革命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主动上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源流,下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脉搏,使红色基因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不同于传统印象中严肃的历史讲解,井冈山红色沙龙打破边界,跨界融合,让革命历史与更多元的文化主题相遇相知。
在井冈山小学举办的红色沙龙读书分享会上,小学生们踊跃提问。龙文钊/摄
有历史的温度,也有生活的烟火。红色沙龙不仅讲述井冈山的斗争故事、英雄事迹,还融入中国书画、传统节日、地方民俗等主题。比如,刚沉浸式聆听完一段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紧接着就能体验如何制作一块客家糍粑。这种“历史+文化”“革命精神+生活美学”的混搭,让革命历史变得可触摸、可体验、可品味。
真正的传承不能只靠“你说我听”,红色沙龙场场形式新颖,强调参与感和互动性,形式“走新”更“走心”。
“真人图书馆”读出真情实感。红色沙龙多次邀请革命后代、历史亲历者、文化学者担任主讲人。一位红军后代讲述父辈在井冈山的故事,从一枚印章、一封家书、一个习惯说起,细节饱满,情感真挚,让听众瞬间被带入那段峥嵘岁月。
“动手体验”深化感悟。多期红色沙龙都设置了动手环节,学写一幅毛体书法,剪一个红色主题窗花,学唱一首井冈山歌谣……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对革命年代的精神风貌和乐观主义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博物馆的主展厅、旧址点,甚至线上的云端会议室,都成了红色沙龙的流动课堂,打破了空间限制。
红色沙龙开展的系列活动,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攒下很高的口碑和人气,产生了超越博物馆围墙的社会影响力。
红色沙龙吸引从青年学生到耄耋老人,从本地居民到外地游客的广泛参与。许多家庭将其作为暑期、周末文化活动的固定选择,不少单位团体也组织前来观摩学习。它不再是博物馆的单向输出,而成了一个汇聚人气、交流思想、共享文化的社区平台。
每期活动前后,博物馆都通过官方新媒体平台进行预告和回顾,发布活动精彩瞬间、嘉宾访谈短视频、学员心得等。这些内容让无法亲临现场的公众也能“云参与”。许多参与者都主动成为“自来水”,在新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体验,助推活动一次次“出圈”,吸引更广泛人群对井冈山红色文化的关注。
红色沙龙聚集起一批忠实“粉丝”,他们因对历史、文化的共同热爱而结缘,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交流社群。这个社群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生命力的最好证明。
通过举办红色沙龙系列活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探索出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一是姿态“放得下”,主动从“教育者”转变为“服务者”和“组织者”,倾听公众需求,以平等、开放、共享的姿态打造一个轻松温馨的公共文化空间。二是资源“盘得活”,深度挖掘馆内资源(文物、史料、专家),同时整合社会资源(革命后代、民间学者、文化机构),实现内外部优质资源的有效联动。三是表达“跟得上”,用当代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如沉浸式体验、跨界融合、社交媒体传播)讲述历史、阐释精神,让老故事始终保持新魅力。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红色沙龙实践,以革命文化为根基,以传统文化为滋养,以先进文化为方向,通过内容、形式、传播的多维创新,让红色精神“声”入人心、化入言行、融入时代,为文化文物单位活化利用红色资源提供了井冈山经验。
(袁海晓罗华南曹愫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