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贝这个事我也想了很久了。 按理说一个公司给自己的产品定价高,大家不去消费就行了,干嘛要对它意见很大?并不只是那些一个月几千块的人有意见,我周围很多百万以上的也都不爽。 上周和做建材生意的张哥喝茶,他翻出手机里某贝的会员截图,皱着眉说:“不是差这百八十块会员费,是它这‘套路’让人膈应。”张哥去年为了给孩子买早教课,下载了某贝APP,一开始首页全是“9.9体验课”“19.9抢教材”的活动,他想着先试试水,就买了体验课。可体验课刚结束,客服就天天打电话催他办年卡,还说“只有今天办卡能享8折,明天就恢复原价”。张哥被缠得没办法,花399办了年卡,结果发现所谓的“专属权益”,大多是些用不上的优惠券,真正想给孩子看的编程课,还要额外再花2000多买专项课。 “这不是明摆着先挖坑再圈钱吗?”张哥越说越气,“我公司年流水几百万,也不在乎这点钱,但这种‘诱导消费’的方式,把用户当傻子耍,换谁能爽?”其实不止张哥,我表妹——一个月薪8000的普通白领,也被某贝的“定价猫腻”坑过。她为了学烘焙,在某贝上买了“199元全年烘焙课”,付款后才发现,课程里的关键步骤都被删减了,想解锁完整内容,得再花500块买“进阶包”;就连课程里推荐的食材链接,点进去都是某贝自营的高价原材料,比菜市场贵了一倍还多。 真正让大家炸锅的,是上个月某贝推出的“亲子年卡升级计划”。原本399元的年卡,突然涨到599元,客服给出的理由是“增加了100节新课”。可老用户点开新课列表才发现,所谓的“新课”,大多是把以前的旧课拆分成几节,换了个标题重新上架;更过分的是,有家长发现,某贝把之前免费开放的“儿童安全课”,也放进了付费会员体系里,想给孩子看,必须得办卡。 我邻居李姐,是个全职妈妈,家里条件不错,老公开公司年入百万。她之前一直给孩子用某贝的早教内容,觉得方便省心。这次年卡涨价后,她特意对比了某贝和其他平台的内容,发现某贝的课程质量没提升,反而到处都是“付费陷阱”——看动画要解锁会员,下载习题要单独付费,就连给孩子测个“成长评估”,都要先交99元“评估费”。“我不是付不起钱,是反感这种‘层层收割’的吃相,”李姐说,“教育类产品本来该以内容为王,现在却满脑子想着怎么圈钱,这不是跑偏了吗?” 有意思的是,就在大家吐槽某贝的时候,另一个小众教育平台突然火了。这个平台没有花里胡哨的营销,课程定价透明,300元就能买到全年的早教课,而且没有任何隐藏消费;用户要是对课程不满意,7天内还能全额退款。我身边不少家长都转去了这个平台,张哥更是一次性给公司员工的孩子,团购了20份年卡作为福利。 其实大家对某贝的不满,从来不是因为“定价高”,而是因为它“定价不合理”——用低价诱导用户入坑,再用拆分内容、隐藏消费的方式层层加价,把用户的信任当成了赚钱的工具。反观那个小众平台,虽然没有某贝的名气大,却靠着透明的定价、优质的内容,赢得了用户的认可。 这件事也给所有企业提了个醒:用户愿意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付费,但绝不会为“套路”买单。不管是做教育产品,还是做其他生意,只有把心思放在提升品质、尊重用户上,才能走得长远。毕竟,再高明的营销手段,也抵不过“真诚”二字;再高的定价,只要物有所值,用户自然会心甘情愿地为你买单。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