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诱惑和压力下,高智商、高学历人群为何更容易涉足经济犯罪? 在一些媒体报道和司法案例中,不时会看到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拥有显赫职业背景的人士,最终却身陷经济犯罪泥潭,比如内幕交易、职务侵占或金融诈骗等。这让人不禁思考,这些本应拥有良好判断力和道德底线的人,为何会在金钱的巨大诱惑或业绩的巨大压力下,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是制度的漏洞让他们有机可乘,还是人性的弱点在特定情境下被无限放大?他们在作案前后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希望大家能从社会学、心理学或经济学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从个人和社会层面进行预防。------------------------------------ 高智商高学历人群遇到挫折、创伤时,因思考深度、逻辑优势极易发展“超理性防御”,即通过解构、分析、系统化、构建这套逻辑工具去防御痛苦,即把情感问题转化为他们擅长的技术问题去逃避直面。它在解构阶段,道德解耦的倾向与冲动、试探是高度普遍、几乎无法避免的副产品。 如解构“道德”时,逻辑会问“道德是什么?”“它由谁定义的?”“它服务于谁?”“遵守它对我有什么用?”…在这种纯粹的计算中,道德就会由“律令”退化为可以搁置的“变量”。 这是创伤应对中“理性优先”模式的一个自然衍生物,道德解耦不是这类人群刻意学坏,而是防御机制在特定目标驱动下自行演算出的最优解,即“效率最优”模式下,道德、情感作为“低效”属性,会拖累效率最大化,而超理性的特点就是效率大于一切,会倾向于剥离这类“损耗”。 有些人能够构建并内化个人伦理原则来替代普适性道德标准、维持一定道德基线;有条件的会引入外部道德锚点、重视导师亲友视角提供的现实检验;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会在效率的追逐、利益的诱惑中逐渐消解良知,从而不知不觉走向经济犯罪。它不像普通的犯罪是因贪婪或邪恶,这算是一种特殊的“智力合理化”走向歧途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