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品牌遇到「黑嘴」该怎么办? 先说个我的小体验。 我经常在小红书上吐槽一些功能不好用。不是恶意,而是找不到反馈渠道,就只能发到网上。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但对企业来说,这就很头疼:一条负面评论删不完、投诉不完,动不动就能发酵成公关危机。 所以,首先要分清楚:吐槽、批评和黑嘴不是一回事。 吐槽,是用户的情绪表达,比如说「这家饭不好吃」。批评,则带有逻辑和观点,哪怕尖锐,也是基于事实。 黑嘴才是真正的问题:捏造、夸大、断章取义,带着明确的动机去伤害品牌。很多时候,它甚至是一门生意,靠制造负面赚流量。 我觉得这里特别容易出错的一点是:不少企业屁股一歪,把正常的批评当成黑嘴来处理,结果两头不讨好,显得心虚,还容易激化矛盾。 批评是用户给的免费反馈,真正要硬碰硬的,是黑嘴。 为什么黑嘴让企业最头疼? 它有三个特征:成本极低、放大效应极强、自证成本极高。用户随手一句话、一个截图,就可能让舆论炸锅;而企业要澄清、发声明,动辄几天甚至几周,投入的资源远远更高。 国外有几个故事特别值得借鉴。 比如:Peter Thiel 遇到八卦媒体 Gawker 被恶意出柜,最后他没选择一次次自证,是用十年的耐心和千万美金,布局一场「投资式复仇」,直接把 Gawker 打到破产。 这个故事的启发是:别被黑嘴牵着鼻子走,而要找到它的死穴。 再比如英国航空(BA),他们看不惯 Virgin Atlantic 崛起,就亲自下场抹黑,结果反被告上法庭,赔钱又赔脸。这是另一个极端:品牌自己成了黑嘴,最后输得更惨。 还有 Kleargear 的电商案,他们想靠「禁止差评」条款来堵用户的嘴,结果被判赔几十万美元,还直接促成了美国出台《消费者评论自由法案》。这就是把吐槽当黑嘴的典型后果。 这些故事放在一起,给我的感受很直接: 黑嘴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分不清吐槽、批评和黑嘴,把能转化的批评,当成要打击的敌人。 对本土公关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常识:先认清问题性质,再决定出手方式。不然,你以为在公关,最后却把自己搭了进去。常识,是一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