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中,街亭之战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马谡因守街亭失利,最终被诸葛亮挥泪斩首,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事情并不简单。马谡所采取的战术并非完全错误,他被处死,也不只是因为战败。 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目标直指关中。对于蜀汉来说,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战略行动。诸葛亮知道要想进入关中,就必须控制街亭。 街亭位于陇山通道,是连接汉中与关中的要冲。如果把这里牢牢守住,魏军的援兵就难以进入,蜀汉就有机会直逼长安。 诸葛亮选择了马谡来防守,马谡出身荆州世家,自幼博览兵书,才名在蜀汉一度很高。诸葛亮曾说他“才器过人”,在诸葛亮眼中,马谡是值得重用的年轻将领。 马谡带领两万蜀军抵达街亭,却没有依照诸葛亮的叮嘱驻守水路和城寨,而是把主力布置在山上。 他的依据来自兵法,《孙子兵法》有“高陵勿向”的说法,《吴子》也强调山战应居高临下。马谡相信,占据制高点能在战斗中占据优势。理论上,这样的选择似乎合乎兵法。 问题出在街亭的具体地形,这里不是陡峭的山岭,而是典型的黄土塬梁地貌。山坡并不陡直,而是被层层梯田切割。士兵下山冲锋时,必须一层一层跳下,冲击力很快被削弱。 当他们冲到山下,体力已经消耗殆尽,面对魏军的弓弩阵时毫无优势。 司马懿看出这一点,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切断蜀军水源,采用围困之策。蜀军缺水,军心动摇。 马谡原本想打速战,可司马懿偏偏稳扎稳打,蜀军士气很快崩溃。不到两天,蜀军彻底溃败,街亭失守。 而且街亭本身并非没有城寨,据《三国志》记载:“谡下不据城,上固南山。”也就是说,街亭有可依托的城防,但马谡没有选择守城,而是执意布防在山地。这一判断失之偏颇,使蜀军失去了依托。 马谡失败后,还率先弃军逃跑,这比战术失误更为严重。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副将王平,王平只有两千人,却沉着应对。他一边收拢溃兵,一边击鼓列阵,假装主力尚在。张郃担心有伏兵,不敢贸然追击。 最终,王平带兵有序撤退,为蜀军保住了残部。 街亭之败,使蜀汉损失惨重。据史书记载,蜀军约减员一万人,北伐战略全面受挫,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对于蜀汉这样国力有限的政权,每一次北伐的失败,都是沉重的打击。 那么,马谡为何一定要斩?如果只是战术失误,诸葛亮未必会下如此重手。关键在于,马谡不仅违抗军令,而且在战局逆转时失去了作为主将的担当。临阵弃军,是任何军队都难以容忍的行为。 挥泪斩马谡,不是诸葛亮性情冷酷,而是政治与军纪的必然选择。蜀汉本就兵少将寡,如果因为一次失误就姑息,那么军令尊严荡然无存。 诸葛亮宁可痛失爱将,也要向全军表明:军令不可违,败军之罪必须承担。 从更大的角度看,街亭之战的失败,也反映了蜀汉战略的困境。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是通过速战切断关中,迫使魏国分兵。 但蜀汉后勤不足,兵力有限,一旦出现战术失误,就难以挽回。街亭失守后,蜀汉再也没有机会大举进入关中。此后几次北伐,都未能突破魏国防线。 诸葛亮的泪,不只是为失去一员心腹,更是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蜀汉北伐的希望,随着街亭一役的失败,变得更加渺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什么原因?马谡为什么一定要被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