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7年,太子李重俊发动宫变,中宗李显和韦后在玄武门城楼上吓得瑟瑟发抖。这时,太监杨思勖冲下城楼,一刀将叛军大将野呼利的首级砍下。 李重俊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三子,他并非皇后韦氏所生,之所以能当上太子,是因为大哥李重润(邵王)被武则天处死,二哥李重福犯事被贬。李显对李重俊并不喜爱,韦后更是视他为眼中钉。 彼时的大唐朝堂,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凭借与韦后的特殊关系,把持朝政;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娶了中宗与韦后的掌上明珠安乐公主。 武崇训、安乐公主这对夫妻对李重俊极尽羞辱:安乐公主从不称他 “太子”,反而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教唆武崇训喊他 “家奴”;甚至在宫中宴饮时,她还会故意将李重俊的座位安排在末席,以此彰显自己的尊贵。 安乐公主还屡次跑到中宗面前哭闹,直言 “太子非嫡出,不配继承大统”,要求中宗废黜李重俊,立自己为 “皇太女”。 在这样的处境下,李重俊如同站在悬崖边,身前是韦后、安乐公主与武氏一党的步步紧逼,而父亲中宗的视而不见。 日复一日的羞辱与死亡威胁,让李重俊决定铤而走险,暗中联络那些对韦后、武三思专权不满的禁军将领: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曾因反对武三思被贬,心中积怨已久;右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对韦后干预朝政深感不满;还有将领沙吒忠义,因武三思克扣军饷,与武氏一党早已结下仇怨。 这天,武三思在府中设宴,与宾客饮酒作乐,武崇训则在一旁与姬妾嬉笑打闹时,李重俊率领的羽林军冲破了武府大门。 李重俊手持长剑,亲自带兵冲进宴会厅,武三思看到杀气腾腾的士兵,吓得瘫倒在地,还没等他求饶,李重俊的长剑就已经刺穿了他的胸膛。武崇训试图拔剑反抗,却被李多祚斩杀。 解决了武三思这个最大的 “外部威胁” 后,李重俊下令兵分两路:一路由李思冲率领,驻守宫城各门,防止消息走漏和外部援兵进入;另一路由他亲自带领,与李多祚、沙吒忠义等人一起,准备从肃章门破门而入,将韦后、安乐公主与上官婉儿这三个 “心腹大患” 铲除。 当得知武三思已死、太子带兵杀来时,韦后吓得浑身发抖,安乐公主更是惊恐的连话都说不完整。 关键时刻,上官婉儿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她一把拉住惊慌失措的中宗李显,大声说道:“陛下,玄武门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是唯一能抵挡叛军的地方!我们赶紧去那里,既能暂避锋芒,还能召集禁军平叛!” 李显此听了上官婉儿的建议后,立刻带着韦后、安乐公主与一众亲信,跌跌撞撞地朝着玄武门跑去。 抵达玄武门城楼后,李显下令让身边的宿卫亲兵在楼下布防,凭借玄武门的地形优势,在楼下筑起了一道临时防线,暂时挡住了李重俊的进攻。 李重俊与李多祚率领军队追到玄武楼下时,却陷入了两难境地。他们发动政变的初衷,是 “清君侧、除奸佞”,而非 “谋反弑君”。 面对城楼上的李显,李重俊犹豫不决,没有下令强攻,而是让士兵们停下脚步,希望中宗能主动走出城楼,听自己解释起兵的缘由。 此时的李显,早已被恐惧冲昏了头脑,只是躲在城楼的柱子后面瑟瑟发抖,连探出头的勇气都没有。 就在这僵持的时刻,时任宫闱令的太监杨思勖站了出来。 与其他太监的阴柔不同,杨思勖身材高大魁梧,是个练家子。他自幼习武,擅长使用长矛,性格更是剽悍好斗,在宫中素有 “武太监” 之称。 看到叛军在楼下按兵不动,杨思勖立刻猜到对方心存顾忌,于是主动走到中宗面前,单膝跪地请命:“陛下,叛军虽多,但军心不稳!老奴愿下楼斩杀贼将,瓦解他们的士气!” 韦后与安乐公主此时早已没了主意,见有人主动请战,连忙催促中宗答应,只求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杨思勖得到中宗的应允后,立刻抄起一把长矛,翻身上马,朝着楼下的叛军疾驰而去。叛军阵前,李多祚的女婿野呼利正骑着马指挥士兵攻城。当看到冲过来的是一个没有胡须的太监时,野呼利忍不住笑出了声,对着身边的士兵嘲讽道:“一个阉人也敢来送死?看我怎么收拾他!” 可野呼利忍的嘲讽还没说完,杨思勖已经冲到了他的面前,将其一矛刺死。 杨思勖割下野呼利忍的首级后,高高举过头顶,对着叛军士兵大声喊道:“尔等若能放下武器投降,陛下定会既往不咎。” 这一幕击碎了叛军的心理防线,城楼上的李显见状趁机对着楼下的叛军喊道:“你们都是朕的将士,为何要跟着李多祚谋反?只要你们能斩杀叛将,朕会赏赐你们。” 叛军士兵本就对这场政变的性质心存疑虑,此刻听到皇帝的承诺,纷纷倒戈:有人转身冲向李多祚,有人则跪在地上投降。 李多祚、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人猝不及防,很快就被乱兵包围,最终战死在玄武楼下。 李重俊见大势已去,带着少数亲信突围而出,朝着终南山的方向逃去 。 当李重俊逃到鄠县以西十余里的山林时,被几个亲信杀死后送往长安邀功。 当李显看到李重俊的首级时,脸上没有丝毫悲伤,反而下令将其送到武三思、武崇训灵前献祭 。 这次政变中,杨思勖的表现惊人,这应该是史料中武功最高的太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