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账本"曝光:占北京黄金位置,斥35亿建成的“鸟巢”,自从建成后,每年光维护费就高达8000万,甚至被外媒断言“注定荒废”,那么事直至今日,鸟巢究竟是赚是赔了? 前几天刷到有人吐槽 “鸟巢演唱会门票太难抢”,配图里的票根还带着热乎气。 这场景跟十多年前外媒的评价完全对不上 ——2008 年鸟巢刚花 35 亿建成,每年光维护费就 8000 万,他们笃定这 “钢铁大家伙” 早晚得落满灰尘。 可现在再看,它不仅没荒废,还搞出了 “元宇宙数字藏品”,3 万份两天卖光,连特斯拉都来合作建充电站,这账到底是怎么算明白的? 其实鸟巢最 “难捱” 的日子,是奥运会刚结束那两年。 2008 年赛事一落幕,9 万多个座位空了大半,运营方每天一睁眼就得面对 22 万的维护费,再加上 1.5 亿的贷款利息,一年下来光固定支出就超 2 亿。 那会儿网上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说 35 亿能盖七千所希望小学,不如拆了在黄金地段建商场。 还有人拿雅典奥运场馆举例,说 “再这么耗着,迟早变废墟”,连不少北京本地人都觉得,这场馆可能真要 “凉” 了。 转机是 2012 年悄悄来的。 运营方没再死等大型赛事,而是先开放了顶层的空中走廊,50 块钱一张票,游客能站在上面俯瞰水立方的 “金镶玉” 屋顶。 没想到这招挺灵,周末带孩子去打卡的本地人多了,外地游客来北京也把这当成必去景点,慢慢攒起了人气。 真正让鸟巢 “火出圈” 的是 2022 年冬奥会,它直接改成开闭幕式场馆,成了全球唯一 “双奥场馆”。 这一下名气彻底打开,2024 年外国游客数量比之前多了 60%,社交媒体上 ChinaTravel 话题里,鸟巢的视频播放量超 50 亿次, 现在每年能接待 300 万游客,2023 年光 50 块一张的参观票就卖了 51.6 万张,旅游收入先稳住了基本盘。 更让人意外的是,演唱会和赛事成了 “摇钱树”。 2024 年一年,鸟巢就办了 39 场演唱会,周杰伦、薛之谦来开唱时,单场租金最高能到 800 万,还不算 VIP 包厢、粉丝应援妆造这些额外收入。 就 “鸟巢星光演出季” 这一个系列,就占了北京全年演唱会票房的 60%,周边酒店入住率都跟着涨了 40%。 除了演唱会,马术大师赛、电竞总决赛也常放这儿办,有时候单场赞助费就能覆盖小半年维护费。 连 3 块钱一杯的 “鸟巢水”,一年都能卖 150 万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 “小钱”,加起来成了不小的收入来源。 这么折腾下来,鸟巢的财务状况一年比一年好看。 2014 年的时候,它就不用靠政府补贴了,能自己赚钱养自己。 到 2025 年,累计盈利已经有 71.6 亿,不光还清 35 亿建造成本和 20 亿贷款本息,还连续 8 年稳定盈利。 这背后也有政府的支持:建的时候用 PPP 模式,政府承担 58% 建设成本还低价供地。 后来办世界田联金标赛,政府又补贴 30% 场地改造费,税收也有减免。 而且鸟巢火了之后,连地铁 8 号线日均客流量都多了 8 万人次,周边餐馆、商店的生意也跟着好起来,算是间接带动了一片经济。 但鸟巢的价值,不全在账本上。 它的钢结构设计能用一百年,2022 年改造时用了航天级钢材,还刷了环保水漆,减少 110 吨有害气体排放,相当于 110 辆汽车一年的尾气量,特别符合现在碳中和的趋势。 平时它还会办青少年足球赛、残奥主题展,累计服务超百万市民,不少北京人周末会去那儿跑步、拍照,慢慢成了大家的 “精神家园”。 2025 年它还承办了 APEC 峰会、中非合作论坛,成了北京对外展示的窗口,这种看不见的价值,比赚多少钱都珍贵。 反观国外的奥运场馆,差距就挺明显。 伦敦 2012 年的 “伦敦碗”,赛后拆了三分之二座位改成社区体育场才勉强维持。 悉尼歌剧院估值 114 亿美元,可翻修就花了 3 亿,至今没完全回本。 这么比下来,鸟巢能做到年均赚 3 亿、年接待 3500 万人次,还成了国际上奥运场馆运营的范本,确实不容易。 现在再看那些当年说鸟巢 “注定荒废” 的外媒,估计也得承认:不是奥运场馆必然赔钱,关键是得找对运营法子,让场馆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为普通人创造价值。 那么到最后,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