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聚焦性别平等新议题 共话全球发展新未来

转自:中国妇女报

·编者按·

“北京+30:人口大变局时代的性别平等”国际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以“性别平等”为核心议题,设主旨发言及八大议题讨论,涵盖公共政策、资本禀赋、婚姻、生育养育、照料经济、数智时代影响、体育艺术作用及性别平等一般议题等领域,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在全球人口格局深刻变动背景下,如何在政策、家庭、经济、社会与文化多维度推进性别平等实践。

■闫紫菊国雯李彤李佳琪刘敏主雪婷

在《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发表30周年之际,“北京+30:人口大变局时代的性别平等”国际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联合主办,来自联合国相关机构、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百余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参会。与会者深入探讨了在全球人口格局深刻变动背景下,如何在政策、家庭、经济、社会与文化多维度推进性别平等实践。

开幕式:重温北京精神回应时代呼声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郭晔、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代表那迪娅、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强世功先后致辞。郭晔所长指出,站在“北京+30”历史节点上,面对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等趋势,需要继承和发扬北京世妇会精神,在国际交流互鉴中谋求平等与发展。那迪娅代表重温了北京世妇会的历史承诺,强调将性别平等置于政策核心有助于构建一个充满韧性、包容和代际繁荣的社会。强世功校长回顾了中国在推进性别平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展望了人口大变局与智能时代人类发展新可能。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关凯主持开幕式。

在主旨发言第一节,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马冬玲副研究员介绍了中国推进性别平等的成效。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欧雯姗副代表结合2025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强调性别平等与生育率的互动机制。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伙伴关系主管王楚乔介绍了“北京+30行动议程”,倡导在零暴力、数字改革等领域加大投入。布朗大学苏珊教授分析了不同教育与年龄群体在女性主义态度上的性别差异。复旦大学顾宝昌研究员担任主持人。

在主旨发言第二节,北京大学叶静漪教授梳理了中国性别平等法律制度演进历程,指出结构性张力和数字化风险仍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贺丹主任指出,放开生育限制加剧女性就业困境,需完善生育保障制度。中国人民大学李婷教授从多学科视角分析青年婚恋观的变化及其对低生育率的影响。中央民族大学杨菊华教授提出“性别平等红利”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人民大学陆杰华教授担任主持人。

分论坛:分享全球经验研讨中国路径

——公共政策与性别平等。中国农业大学张传红教授指出,中国援助强调家庭整体提升,欧盟则突出女性个体赋权。广西民族大学艾晶教授认为,中国女童权益保障政策执行情况仍存在区域差距。中国社科院马春华副研究员、南开大学朱荟教授分享了欧洲家庭政策的积极作用。国家卫健委李红娟副研究员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生育健康服务的路径。黑龙江省妇女研究所潘东伟副教授剖析了三孩政策下性别平等的双重效应。本议题由中国社科院吴小英研究员主持,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蒋永萍研究员与中国社科院牛建林研究员点评。

——资本禀赋与性别平等。陕西省妇联中级社工师班理展示了女性教育赋能与社会支持机制上的中国经验。厦门大学常青松副教授分享了职业性别隔离与劳动者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杨一纯老师、胡琰老师分别分享了女性就业选择影响因素,李咏怡博士则探讨了中国赡养实践的转型。本议题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刘鸿雁研究员主持,华中科技大学郑丹丹教授与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贾国平点评。

——婚姻与性别平等。西安交通大学靳小怡教授揭示了现代化因素对农村青年初婚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永萍教授分析了“伙伴式婚姻”现象。南昌大学谢永飞教授提出高价彩礼的三种类型与治理路径。云南省社科院欧晓鸥副研究员指出云南婚育文化为“个体调试型”。上海纽约大学缪佳助理教授发现公共托育服务等因素影响生育意愿。北京师范大学张冰怡博士分享了留守妇女的边缘化处境与情感困境。本议题由华东师范大学丁金宏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宋月萍教授与《社会学研究》何钧力编辑点评。

——生育、养育与性别平等。江苏省委党校陈雯教授总结出亲职抚育困境的“四重生成机制”。中国社科院侯慧丽副研究员指出,非婚生育与女性个体化相关。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王亮编辑指出城市家庭育儿分工“拓界”与“维界”并存。上海社科院刘丰副研究员指出,女性实际产假天数与工资增长呈倒U型。浙江大学林妙蓉博士关注了父母抚育投入性别差异,中国农业大学刘文杰博士则探讨了县域家庭性别分工模式的再生产。本议题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庄亚儿研究员主持,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杨玉静研究员与《山东大学学报》王苏苏编辑点评。

——照料经济与妇女发展。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杨慧研究员展现了近十年中国照料经济政策的演进及其作用。南京林业大学刘轶锋老师指出,“夹心家庭”在双重照料责任下健康压力显著,女性尤甚。英国利兹大学胥鉴霖博士发现,中产母亲在“食物劳动”中承受大量情感付出。中国人民大学金典、中央民族大学陈红、中央党校谢雨凤博士分别探讨了中老年人认知健康、“陪读”实践、数智技术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等话题。本议题由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性别项目官员任亚楠主持,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马冬玲副研究员与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张许颖研究员点评。

——数智时代的性别平等。上海社会科学院王红霞研究员发现,人工智能对女性劳动参与冲击更明显。西安交通大学杨江华教授揭示“数字下乡”赋能女性的三重机制。山东女子学院王慧教授指出,数字技术会加剧两性就业质量差距。腾讯SSV健康普惠实验室高级总监翟家欢展示数字化工具如何助力低资源地区“两癌”防控。长春理工大学杜实副教授、韩国汉阳大学刘梦雨副教授分别剖析了网络空间和元宇宙中的性别平等。本议题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张许颖研究员主持,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姜秀花研究员与北京大学张蕾副教授点评。

——体育、艺术与性别平等。北京大学董进霞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曹士云教授分别分享了中国女子体育发展历程及其在女性解放与积极老龄化中的作用。杭州师范大学白莉教授分析了退役女运动员职业转型中的价值取向与实现困境。北京体育大学龚方老师探讨体育中的男性气质,山东艺术学院徐艺璇分析女性导演的“新型凝视”实践,武汉科技大学谭适荣研究乙女游戏中的情感劳动异化。本议题由《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陆影副主编主持,上海大学计迎春教授与中国妇女报理论部主任蔡双喜点评。

——性别平等的一般议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汤梦君研究员指出性别结构仍有潜在风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徐海东助理研究员揭示了教育性别差距逆转后的社会传导效应。华中科技大学彭媛博士分析了寿命的性别差距,中央民族大学赵家荣揭示了女性学者的自我建构。西安交通大学阿塔尔博士探讨巴基斯坦婚姻中避孕使用差异。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杨文娴副教授展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女性发展的新特征。本议题由中央民族大学张敏副教授主持,香港中文大学同钰莹教授、厦门大学叶文振教授点评。

闭幕式:凝聚共识展望未来

在主旨发言第一节,日本国立人口问题研究所所长林玲子梳理了日本女性角色与性别平等发展历程。香港中文大学同钰莹教授分析了中国农村居民生计选择对生育的影响。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社会发展司性别平等与社会包容科蔡縩处长强调了妇女在数字、绿色与照护经济中的作用。南开大学吴帆教授深入探究感知性别平等的概念框架、核心维度、高频场景及形成逻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童玉芬教授担任主持人。

在主旨发言第二节,中国人口学会杨文庄会长指出要弘扬文明健康婚恋观、相亲相爱家庭观、负责任生育观。上海大学计迎春教授揭示了青年婚恋观中的情绪价值、双方独立、性别平等的新变化。法国发展研究院吉尔莫托研究员分析了尼泊尔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及其启示。北京大学张蕾副教授考察了女性婚内权利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厦门大学叶文振教授担任主持人。

闭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秦广强教授主持。各分论坛代表一致表示,从个体禀赋到公共政策,从婚姻家庭到体育文化,从照料经济到数字产业,性别平等议题的广度和深度在本次研讨会中得到充分展现。中央民族大学杨菊华教授致闭幕词,强调本次研讨会是一次历史与未来的交汇,也是一次理念与实践的对话;未来,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性别平等进程,为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世界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