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浩明:对女朋友一见钟情,坦言能跟中国人结婚是个不错的选择 方浩明作为伊拉克籍记者,跟中国的缘分最早是姐姐牵的线。他姐姐2008年在叙利亚留学时认识中国留学生王立轩,两人结婚后,这段跨国婚姻成了全家命运的转折点。 2011年叙利亚局势恶化,巴格达家里也不太平。姐夫连夜开车把他们从大马士革送到约旦边境,又辗转买机票飞往中国,最后落地姐夫的老家宁夏银川。 他至今记得刚到银川那天,舅舅(姐夫的爸爸)在机场举着写他名字的纸牌,还拎着装羊肉泡馍的保温桶。他那时握不稳筷子,用勺子舀着吃,却觉得那是这辈子最暖的饭。 如今在银川,方浩明的父母早扎了根。老两口在西夏区开了家阿拉伯手工艺品店,卖伊拉克铜盘、挂毯和妈妈绣的沙画,生意不算火但足够安稳。 妈妈现在能说带宁夏口音的中文,遇顾客砍价会笑着摆手:“这个不能再少啦,运过来要花好多钱呢!”爸爸则在北方民族大学教阿拉伯语,学生都爱叫他“老方”。 姐姐和姐夫后来搬到上海,姐夫在自贸区做中伊贸易,把中国家电、建材卖到伊拉克。外甥女上小学,能背整首《静夜思》,还会教方浩明说上海话。 刚到中国时方浩明是“中文小白”,连“你好”都说不利索。在银川回民中学上学第一天,同桌递来拼音纸条:“wo jiao Li Hua,wo men zuo peng you ba”,一下子暖了他的心。 高中时他参加宁夏留学生汉语大赛,敢用银川方言朗诵《再别康桥》。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逗笑评委,最后还拿了一等奖,让他更敢说中文了。 2022年从北方民族大学毕业后,有外企找他做翻译给高薪,他却选了中阿卫视记者岗。他总说:“我想让更多阿拉伯人看到真实的中国,不是西方媒体说的那样。” 他跟妻子的相遇挺有戏剧性。2023年去泉州采访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他误把宋代福船说成“郑和宝船”,旁边穿浅蓝制服的讲解员姑娘笑着纠正了他。 后来他才知道姑娘是博物馆专职讲解员,还学过阿拉伯语。两人聊起伊拉克诗人萨迪·优素福有不少共同话题,越聊越投机,慢慢走到了一起。 第一次带姑娘回银川见父母,方浩明挺紧张,怕姑娘不适应。结果准岳母早有准备,知道伊拉克人不爱吃带刺的鱼,特意把清蒸鲈鱼的刺都挑干净了。 现在方浩明能熟练用筷子夹枸杞芽炒蛋,还跟着妻子学唱中国歌,最拿手的是用阿拉伯语唱《茉莉花》。每次家庭聚会唱起来,都能逗得全家人笑。 这些年跑采访,他的足迹遍布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喀什古城跟着维吾尔族老人学做土陶,在元阳梯田凌晨五点看哈尼族农民用无人机播种。 2024年全国两会时,他因在记者休息区跳“科目三”走红。外交部部长王毅在记者会上认出他,笑着问“听说你最近成了网红?”他答:“我想告诉全世界,中国还有这么有烟火气的生活。” 这段对话被全球200多家媒体转载,不少伊拉克网友留言:“原来中国是这样的,以后也要去看看。”方浩明觉得没白做记者,真的帮两国多了点了解。 现在方浩明的父母在银川买了120平米的房子,阳台种着2011年从伊拉克带来的椰枣树。树干上他用中文刻了“和平永驻”,风吹叶子晃,透着盼头。 爸爸常说椰枣树在沙漠里能活千年,他们在银川也能扎根。方浩明每次摸着树干都觉得这话对,在中国这些年,他早把这里当成了真正的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