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是“工业抗拒”还是“信任危机”——预制菜应该进入“透明时代”

近期,围绕餐饮品牌“西贝”和罗永浩的口水之战,“预制菜”话题备受消费者关注。记者观察网友们不同的观点发现,争议背后本质上并非大家对工业进步的抗拒,而是对知情权被漠视的不满。

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从广义上看,人类饮食发展史就是一部“预制”进化史:腊肉、泡菜、干制香料,无不是前人创造的“预制”智慧。现代预制菜的区别在于工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越来越长,而消费者的感知却越来越模糊,这种距离感催生了天然的不信任。

当前争议的核心并非在于预制菜本身,而在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任危机。当消费者支付现炒菜品的价格,期待的是厨师根据当下火候、食材状态调整的个性化烹饪,而不是后厨拆包加热的标准化产品。这种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消费权益侵害。

更值得关注的是,预制菜行业标准的缺失让消费者陷入认知混乱。同样是预制菜,中央厨房生产的标准化菜品与小作坊加工的廉价菜包,其安全性和营养价值可能天差地别。在没有明确标识的情况下,消费者只能一概而论,这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逆淘汰。

餐饮行业拥抱预制菜有其现实合理性。在人工成本持续上涨、食品安全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标准化生产能够保证口味稳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出餐效率。特别是在外卖领域,预制菜能够较好地解决配送过程中口味衰减的问题。这些进步不应被全盘否定,但需要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

日本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可提供有益借鉴。日本消费者同样重视饮食新鲜度,但市场通过严格标识制度解决了信任问题:法律规定餐饮企业必须明确标识使用的预制食材,消费者可根据标签自由选择。这种透明化做法既推动了行业健康发展,也尊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预制菜的透明化不仅仅是道德要求,更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饮食的需求正在从“吃饱”向“吃好”转变。这种“好”不仅指口味,还包括烹饪过程的情感价值、饮食文化的传承意义。只有当消费者清楚知晓自己吃的是什么、如何制作的,才能做出符合自身价值观的选择。

监管的加强能为行业正本清源提供契机。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定义,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通知》中不仅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更强调了明示义务的重要性。这需要相关部门加快制定配套措施,建立可操作的标识制度,同时加大对虚假宣传的处罚力度,让违规者付出应有代价。

不少网友认为,此次风波对于西贝而炎是一场危机,但在记者看来,对企业而言,透明化可能是新的竞争优势。已有知名餐饮企业公开其预制菜使用情况,反而获得了消费者理解。这种诚实沟通的做法,能够筛选出认同企业理念的客户群体,建立更稳固的消费关系。未来,或许会出现以“透明厨房”、将预制过程、预制程度实时展示为卖点的餐饮品牌,彻底消除消费者的疑虑。

技术创新同样关键。目前的预制菜技术确实会在口感、风味上与传统烹饪存在差距,但这正是科研发展的方向。通过冷冻技术、包装工艺、加热设备的持续创新,最大限度保留现烹菜肴的“锅气”,将能缩小工业化与美食传统之间的差距。

消费者也需要建立更理性的认知。完全拒绝预制菜在现代社会已不现实,但可学会通过观察商家资质、选择信任品牌、查看公示信息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同时认识到,预制菜与现制菜各有适用场景:工作日快餐与周末聚餐,对“锅气”的需求自然不同。

饮食不仅是生理需求,更是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预制菜代表的工业化效率和传统烹饪蕴含的人文价值,并非完全对立。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需要企业诚信经营、政府有效监管、消费者理性认知的共同作用。只有当预制菜被放在阳光下,消费者能够自由选择,这场关于美食未来的讨论才能从对立走向融合,共同推动餐饮行业向更透明、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预制菜的争议终将过去,但它所引发的关于饮食透明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传统与现代化平衡的思考,将长久地影响中国餐饮行业的发展方向。一个既能享受工业文明便利,又不失去饮食文化温度的未来,值得所有人共同努力。(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