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科学家发现短命基因:携带者更易在69岁前死亡,每25人有1人携带。“截止2024

科学家发现短命基因:携带者更易在69岁前死亡,每25人有1人携带。

“截止2024年底,我国80后的死亡率突破了5.2%,换算一下每20个80后里就有一人已经去世,甚至80后的死亡率已经超过了70后……”

这则新闻在网上一经发布引起了很大波澜,80后们都“瑟瑟发抖”,难道80后要成为消失的一代人了吗?

实际上,这则新闻早就被辟谣了,存在断章取义的问题,但还是让很多人为之焦虑。

我们的寿命其实受到基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医学界在探索寿命奥秘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一项研究指出,短命基因或许真的存在,会给人类寿命带来潜在影响。

“短命基因”:每25个人就有1人携带

该研究发现,4.5%的冰岛人基因内携带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指南里的一个或多个可操作基因型,这些基因型所致的疾病包括有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代谢疾病。携带基因的人相较于非携带者寿命更短,其中又以癌症易感基因型受到的影响最大,相较于非携带者寿命平均缩短了4年。

换算一下,每25个人里有1人携带可操作基因型,这会直接导致他们的平均寿命缩短。如携带BRCA2基因致病突变的人群,死于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的风险较正常人增加了7倍。

这一发现未来或可用于指导临床决策,对改善患者的最终结局可能有用,可减轻个人、整体社会的疾病负担。

那是否说明拥有短寿基因的人一定就寿命短呢?其实不然,寿命的长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今年2月,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自然·医学》期刊上发表的一项针对50万人的研究指出,生活环境和习惯对寿命的影响远大于先天基因

研究人员对164项环境因素和22种主要疾病的遗传风险对衰老、过早/年龄相关疾病死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影响死亡风险的主要因素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可解释17%的死亡风险差异,遗传因素仅占2%的死亡风险差异。

其中,吸烟是影响死亡较大的后天因素之一,与21种疾病发生相关,还与多个衰老生物标志物增加相关;长期运动不足,与17种疾病发生风险增加相关,运动多的人死亡率较低;经常感觉情绪低落、疲劳的人,死亡率也会增加。

不止如此,2024年浙大发表在BMJ上的研究发现,健康的生活习惯可抵消60%短寿基因带来的寿命影响。日常要注意保持这几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饮食均衡:日常饮食要尽量多元化,主食以谷薯类为主、多吃果蔬、奶类、鱼类以及适量的禽蛋、瘦肉类食物,烹饪要以少油少盐的清淡模式为主。

心态良好:积极乐观的心态可降低体内压力水平,避免发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对延长寿命有好处。

坚持运动:运动可提高心肺功能、锻炼肌肉、促进新陈代谢,经常运动的人会更健康,看上去也会年轻一些。

多晒太阳:晒太阳可促进体内维生素D合成,提高身体对钙的吸收能力,对预防骨质疏松、骨折有帮助。且晒太阳还能一定程度增加免疫力,改善自己的心情。

多与人沟通交流:日常不要一直窝在家里,要多出门与人沟通交流,对自身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戒掉烟酒:烟酒都是明确的致癌物,为了健康着想一定要尽早戒掉。

这3个后天行动,或能让你离长寿更近一步

邓铁涛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一直活到了104岁的高寿,他认为一个人长寿与否基因不是绝对的,而是要保持良好的后天习惯,这几点很重要。

1、既要静养又要动养

日常不能完全不动,但也不能过分运动。静养可以选择练书法、静坐以及冥想等,静坐对养心很有好处,可帮助安定心神。动养则可以选择做八段锦,整套动作下来可帮助阳气生发,对身体很有好处。

2、杂食不偏

饮食上要三餐定时定量,每餐7分饱即可,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主食以米饭为主,配合薯类、燕麦等粗粮,蔬果可多吃,肉类以鱼肉为主,红肉为辅。

3、防病胜于治病

建议日常要定期测量血压、血糖等指标并记录,发现有异常及时就医。同时要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要滥用补药。

长寿与否并不是某一种单一因素能决定的,而是由日常的好习惯等一点点汇聚而来。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做出改变,保持好的习惯,才更有希望获得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