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蒋介石找来记者曹聚仁当中间人,在日月潭边上秘密会面,提出了回归大陆的6个条件。不同资料对这6个条件的记载有所差异: 蒋介石生于1887年10月31日,在浙江奉化溪口镇一个盐商家庭长大,早年读私塾,1906年进奉化龙津中学。1907年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次年去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参与反清。1911年辛亥革命时回上海,参加光复战斗,跟陈其美组织敢死队攻江南制造局。1924年任黄埔军校校长,训练国民党军队,建立军事基础。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率北伐军北上,统一部分地区。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逮捕处决共产党人,导致国民党分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导抗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指挥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抵抗日军,经历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1945年抗战胜利,出席开罗会议讨论战后事宜。1949年内战败退,率部去台湾,继续领导国民党政权,推动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 曹聚仁生于1900年6月26日,在浙江浦江蒋畈村乡村家庭,早年跟父亲在育才学堂读书,1915年进浦江高等小学堂。1917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毕业后去上海教书,先在爱国女校,后到上海大学和暨南大学教语文文学。1920年代开始写作,出散文集和小说,做文学评论。1930年代转新闻,任多家报纸编辑,如申报副刊主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去前线当战地记者,采访淞沪战场和台儿庄战役,写战地通讯和前方通讯集,记录士兵作战和战场情况。1945年后继续写作,1949年迁香港,任星岛日报编辑,出回忆录和传记,如鲁迅评传和蒋经国论,还整理历史年谱。 蒋经国生于1910年4月27日,在浙江奉化溪口镇,早年随母毛福梅生活,1916年进武岭学校。1925年去苏联留学,进莫斯科中山大学,1930年转列宁格勒军事学院,期间加入苏联共产党。1937年回国,先在江西赣南任行政督察专员,推行新生活运动,办青年训练营。1940年代在上海负责青年工作,成立中国青年党,1948年任上海市经济管制督导员,管物价稳定。1949年后随父去台湾,负责情报系统,建立政治部,训练干部。1950年代任国民党青年工作会主任,1960年代升行政院政务委员,推动十大建设,如建高速公路和钢铁厂。1972年出任行政院院长,推行改革。 1965年7月,蒋介石安排曹聚仁去台湾日月潭涵碧楼会面,蒋经国也在场,三人讨论回归大陆事宜。蒋介石亲笔写下六个条件,通过曹聚仁转给北京。一些资料记载这些条件包括保留国民党称号,蒋介石任总裁,蒋经国主政台湾省,拒绝美援,军队整编成四个师,一个师驻厦门金门,三个师驻台湾岛,海空军并入大陆序列,建立闽台自贸区,保障官员待遇。这些条款基于多次两岸沟通,形成初步方案。 其他资料显示条件稍有不同,如保证人身安全,保留部分党政结构,要求修建庐山新府邸,给国民党做面子工程。还有版本提到将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这些差异源于不同来源的记载,比如一些基于曹聚仁回忆,其他来自历史档案或当事人口述。蒋介石提出这些,是在国光计划失败后,考虑两岸统一可能,但条件强调保留权力和自治。 会面中,蒋介石父子与曹聚仁反复商谈,调整条款细节,确保转达准确。北京收到后,主席回应除了浙江不能回,其他都可以谈,连庐山都留给他。这显示当时两岸有沟通渠道,但条件未最终落实。不同资料对条件的表述有出入,如一个版本列出蒋回大陆定居浙江外,任总裁;蒋经国任台湾省长;台湾高度自治,与日本对等交往;军政经费国库补;台湾设军区蒋经国任司令;美军撤台。这些反映历史记录的多样性。 曹聚仁离开台湾后,经香港去北京,转呈蒋介石手写条件,详细说明会面讨论。主席审阅后,口述回应,曹聚仁记录并带回反馈给台湾。这次沟通未导致进一步行动,两岸关系维持现状。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突发心脏病,侍卫发现他倒地,医生实施心肺复苏和注射药物,抢救无效,午夜逝世,享年88岁。遗体运医院处理,家属处理后事,全国进入哀悼期。 曹聚仁于1981年8月23日在澳门病逝,享年81岁,早前住院治心脏肺部问题,家属陪床,他呼吸渐弱至停止。遗体葬当地,亲友吊唁,墓地在安静山坡。 蒋经国于1988年1月13日在台北七海寓所逝世,享年78岁,中午不适,侍卫扶躺下,下午心跳异常,医生用除颤器和药物急救,按压胸部恢复心律无效,下午3时55分确认死亡。遗体移医院,家属处理,全国举行国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