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安徽新闻网
连片的藤蔓一望无际,青绿色的瓜蒌果如千万盏灯笼缀满藤架……初秋,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藏桂乡,工人们穿梭于4.7万亩瓜蒌基地,除草、施肥,一派忙碌景象。
安徽岳西县客商创办新疆徽岳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大别山区的“金瓜瓜”成功移植到昆仑山下,在这片曾经荒芜的戈壁滩上创造出产业奇迹。
“每次发完工资,巴扎(市场)上就会排起长队。”藏桂乡乡长阿达来提指着远处热闹的集市,眼角笑出了深深的褶子。乡信用社的存款窗口前,取号排队成了这两年出现的新常态;肉铺老板多年没收回的欠账,如今也全部结清;裁缝店里挤满了忙着订做新衣裳的妇女——这些“烟火气”,记录着这家从安徽走来的企业给当地带来的真切变化。
阿依努尔·卡德尔的生活轨迹,因瓜蒌基地的建设而改变。这位以前“围着灶台转”的藏桂乡普通村民,由于勤奋好学,掌握了瓜蒌种植的关键技术,如今已是种植基地片区副主管兼技术员,管理1000多亩地和80名员工。“看我的手机相册!”她兴奋地滑动着屏幕,照片记录着生活的变迁:斑驳的老旧房重新装修,小摩托换成了小汽车,“我现在一个月有5000元收入,不仅能给孩子买辅导书,还能给家人买营养品。”
“籽做食品,皮入药,藤制肥——我们要把每个部分都吃干榨尽!”徽岳记公司技术负责人张松海走进田间,指着一个个瓜蒌,如数家珍地道来。
张松海介绍,瓜蒌基地的建设,经历过一场科技与自然的艰难博弈。2022年在周边县试种失败后,他们没有放弃,与安徽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合作,挑选优秀品种试种,攻克节水滴灌、防风固沙等多项技术难题,还创新采用滴灌与智能灌溉系统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控制每株作物的需水量。最终,瓜蒌子在皮山县试种成功。
投资建成358亩有机化肥厂、60亩中药饮片厂,建成25亩食品坚果炒货车间、酿酒生产车间……继种植技术之后,完整的产业链条在皮山县落地。2025年,该公司参与皮山县的沙漠治理及锁边工程,完成近3万亩土地土壤适瓜蒌种植化改造工程,预计全年实现固定用工5300人、季节性用工2000人,全年总产值有望突破4亿元。
“我们计划总投资15亿元,在南疆建设10万亩瓜蒌种植基地。”徽岳记公司负责人李广来说,“三期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不低于20亿元,可带动1.1万人稳定就业。”今年,该公司探索出“村集体带头+党员示范+农户跟进”的“小庭院、大经济”联农带农新模式,企业统一供苗、技术包保、订单收购,让农户种植无忧、销路不愁。
伴随产业发展,曾经外出谋生的年轻人陆续返乡,皮山县的振兴故事,正被更多的“阿依努尔”们续写:有的夫妻双双成为技术骨干,有的全家在不同岗位就业,还有的带着乡亲组建了种植合作社。
安徽产业援疆从“单向援助”到“双向赋能”的创新实践,正如沙漠戈壁中的瓜蒌藤蔓,在南疆大地上扎根生长,必将结出累累硕果,为富民兴疆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本报记者武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