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西安网评:西安以“唐诗之都”扛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时代坐标

诗言志,歌咏言。从《诗经》的“风雅颂”勾勒先民生活图景,到唐诗以“五言七言”写尽盛唐气象与人间百态,诗歌不仅是中华文脉的“活化石”,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当长安成为西安,这座城市并未让唐诗尘封于历史,而是以“唐诗之都”的自觉,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正中开新,真正扛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时代坐标。这坐标,不仅锚定着历史的厚度,更承载着当代的使命与世界的视野。

回溯历史,长安本就是中华诗文化的“源点”。盛唐之时,长安作为世界文明的交汇中心,不仅是政治经济枢纽,更是文人精神的栖息地。《全唐诗》收录的2200余位诗人中,超三分之二曾在此驻足,李白以“长安市上酒家眠”的疏狂,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是盛唐自信的写照;杜甫以“穷年忧黎元”的赤诚,在长安写下“三吏三别”,为民生立言,成后世“诗史”典范;王维在辋川别业吟“空山新雨后”,将东方哲学的天人合一藏于诗行。彼时的长安,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主场,更定义了中华诗歌以情动人、以志载道的内核,这种内核,正是中华诗文化的“魂”,而西安,恰是这“魂”的孕育之地。

立足当代,西安以“唐诗之都”的定位,为中华诗文化注入时代厚度。如果说历史遗迹是诗文化的“骨”,那当代的传承创新便是“血与肉”。西安从未将唐诗视作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让其成为“诗与远方”的现实落点,对无数人而言,到西安走一趟唐诗之旅,已不是简单的旅行,而是触碰文化根脉、圆心中诗意的不得不去的心愿。

这份心愿的实现,源于西安对诗文化从符号到内涵的深度解码。从《西安市打造唐诗文化品牌实施方案》中“唐诗+文旅”“唐诗+教育”“唐诗+科技”的顶层设计,到大雁塔北广场“唐诗灯柱”与AR技术结合,让游客“与李白对话”;从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唐诗密码”特展,用文物佐证诗歌背后的盛唐社会,到高校设立“唐诗文化研究中心”,深挖诗歌中的历史、哲学与美学价值。游客在曲江池边不仅能吟“曲江水满花千树”,更能通过史料了解曲江流饮背后的科举文化;学生读“春风不度玉门关”时,能结合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读懂诗句中那饱含的家国情怀。这种有温度、有深度的传承,让中华诗文化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知、可共鸣的文化体验。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价值不仅在于守好自己的根,更在于讲好世界的话。西安举办的“长安国际诗歌周”,不再是单一的唐诗展示,而是以人类共同情感为纽带——当法国诗人用法语吟诵“举头望明月”,当非洲诗人从“大漠孤烟直”中读懂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唐诗已超越语言壁垒,成为不同文明对话的“通用语”;西安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推出的“唐诗与世界诗歌”研究项目,将李白、杜甫与莎士比亚、泰戈尔并置研究,揭示“诗歌是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本质。西安以诗为媒、以“唐诗之都”为桥梁的文明交流,让中华诗文化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地标,彰显着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美美与共的胸怀。

从历史的“源点”到当代的“支点”,再到世界的“接点”,西安作为“唐诗之都”,扛起的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责任,更是一份文化使命:让唐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照进当代社会治理;让“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家国情怀,融入民族复兴征程;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包容精神,助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正如那轮照耀过长安的明月,如今仍然照耀着西安,照耀着唐诗的过去与未来,这座城市用行动证明,守正创新的真正价值,在于让古老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让民族精神在世界舞台绽放光芒,这便是“唐诗之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坐标的最好呼应。(西安网特约评论员杜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