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岁的老人翻杂志时,偶然瞥见一张照片,没想到失踪了 30 多年的儿子,竟然是国家功臣! 那是 1987 年的一个午后,老人拿着放大镜,在照片上盯了好久,三十年的等待好像都在这一刻有了着落。而照片里的人,正是黄旭华,他被国家机密 “藏” 了三十年,默默干了一辈子大事。 把时间拉回 1958 年,一张让黄旭华去北京参与 “重大科研项目” 的调令,一下就把他的人生分成了两半,成了他人生里的一道分水岭。从那以后,他不再是广东名医家里那个老三,而是 “09 工程” 里连名字都不能随便提的奋斗者。 家里人只知道他 “调去外地了”,没信儿、没探望,一个大活人就这么从亲友的日子里消失了,一消失就是三十年。 更难的是,这份机密让黄旭华和团队在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委屈。没人知道他们干的事有多重要,还把他们当成 “技术走资派”,白天得在泥地里干活,只有到了晚上,才能偷偷回到图纸前,接着琢磨国家的 “大梦想”。 可没曾想,后来苏联专家说走就走,之前承诺的技术援助也全没了下文,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一下子没了依靠,等于得从头再来,从零开始。 没有现成的图纸,黄旭华和同事们就跟拼图似的,从国外公开的报刊杂志里找蛛丝马迹;没有先进设备,就用算盘、计算尺,一笔一划地算,一点点勾勒出核潜艇的样子。就连最基础的海图都没有,为了测实验基地某处的水深,他们只能自己划着小船去量。 其实撑着他们熬过这些苦日子的,说到底就是句实在到不能再实在的话:“咱得给中国人争口气!” 就凭着这股劲,黄旭华在项目最紧张的时候瘦得只剩皮包骨,眼神却还是亮的,他心里清楚,自己和同伴们正在给国家造一件 “宝贝”,一件能藏在深海里、守护和平的 “盾牌”。 1970 年 12 月 26 日,“长征一号” 核潜艇成功下水,可渤海湾边上,只有建设者们偷偷鼓了鼓掌,没有记者、没有奖章,这事就跟没发生过一样低调。 转眼到了 1988 年,核潜艇迎来了一场大考验:得去做极限深潜测试,要知道,这种测试的风险特别高,谁都不敢掉以轻心。当时黄旭华已经 64 岁,本可以退休享清福,可他偏要跟着潜艇一起下潜。 他说:“这艇我最熟,真出了事,我担着。” 他是在用自己的命,给亲手造的 “国之重器” 背书。也就是这次 “同行”,大家才慢慢记住了 “黄工” 这个名字。 不过,这份功勋最让人暖心的确认,还是来自他母亲。一年前,那位 94 岁的老人看着杂志上儿子的照片,没哭,只是平静地说:“我就知道,他不会没事的。” 后来,黄旭华从 “黄工” 变成了 “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他的人生就像一艘深潜的核潜艇,把自己的名字藏在家人的思念里,把技术探索藏在深海的未知里,把国家的功勋藏在时代的浪潮里。 他用一辈子,把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这句话,活成了最动人的样子。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