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下诏将霍家满门抄斩,皇后霍成君质问:“陛下,为何如此绝情?”汉宣帝说:“你们给许皇后下毒时,可曾想过留她一命?”霍成君听后,吓得瘫软在地上。 多年后,被废黜的霍成君在冷得像冰窖的昭台宫里,看着前来的汉宣帝,忍不住又问:“陛下,您为何对我、对霍家这般狠绝?” 刘询目光没半分温度,重复着当年的话:“霍家毒杀了许皇后,这事你们难道不清楚?” 其实这句反问,早不只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宣判了,它是一场拖了好久的对决的最后回响,两种完全不同的权力逻辑,到这儿才算彻底算清了账。 一边是汉宣帝刘询,他的权力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像水滴石穿那样,看着软,其实特别坚定。另一边是霍家,权势来得猛,靠的是吓唬人和给好处,早习惯了有欲望就马上满足。霍家会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就说当初吧,权倾朝野的大司马霍光想让自己女儿霍成君当皇后,满朝文武都准备顺着霍光的意思来,刘询没直接反对,反倒下了道挺温情的诏书,说自己以前穷的时候有把常用的旧剑,现在特别想念它。 这道 “寻故剑” 的诏书,他把对原配许平君的真心,包装成了人人都懂的重情重义,大臣们一看就懂,立马转头支持立许平君当皇后。 可真正的坎儿,是许平君被毒死。霍光的妻子霍显,就因为女儿没能坐上皇后的位置,竟心狠手辣地买通了女医淳于衍,偷偷在许平君产后调理身体的汤药里,加进了有剧毒的附子。 刘询知道真相后,心里疼得要命,下令把所有医官宫女都查了个遍。可当线索全指向霍家时,霍光亲自出来劝他,说这都是 “天命”,让他别再查了。 那一刻刘询妥协了,但这不是怂,是他太清楚自己和霍家的实力差距了。他硬生生把这口血咽下去,把恨埋在心里,等着合适的时机。 再看霍家的权力,全是傲慢、短视,还有被欲望冲昏头的疯狂。霍显毒杀许平君的时候,根本不屑搞什么政治博弈,直接用最狠的办法扫清障碍,还觉得霍家的权势能把所有烂事都盖过去。 她用钱财和官职诱惑淳于衍,又拿人家家人的性命威胁,这么简单粗暴的做法,早给整个霍家埋下了祸根。 许平君死后,霍成君总算当上了皇后,宫里的开销一下涨了几十倍,奢靡得没边儿。之后刘询册立许平君的儿子刘奭为太子,霍显见了,非但不愿接受现实,反而又动了歪心思,打算故技重施,让自己的女儿去下毒害死太子。 还好太子的保姆特别小心,每次吃的喝的都先尝一遍,太子才没出事。说到底,霍家的权力只会搞破坏,根本不会建设。 到了公元前 68 年,霍光病死了,汉宣帝先从外围下手,把霍家的女婿、亲信,一个个调出京城的权力中心;接着又收核心兵权,把霍禹的大司马印信拿了回来,再派自己的亲信张安世接管京城的禁军。 这时候霍家才终于感觉到怕了,可他们没想着赶紧止损保命,反倒走上了最极端的路。霍显跟家里人坦白了当年毒杀许平君的事,这下彻底把全家都吓慌了,他们居然决定搞政变,计划借着上官太后的名义,把重臣骗来杀掉,废掉汉宣帝,再立霍禹当皇帝。 结果计划很快就泄露了,汉宣帝立刻下了狠手:霍禹被腰斩,霍显当众砍头,几千个霍家的族人、亲信要么被杀,要么被牵连。曾经那么风光的霍家,从毒杀许皇后到满门覆灭,也就短短五年。 至于霍成君,她被废掉皇后之位后,关在昭台宫;过了十二年,又被迁到更偏僻的云林馆,最后实在熬不下去,自杀了。 其实霍家的悲剧早给后人提了醒:不管多大的权力,要是没了敬畏心,最后肯定会被自己的傲慢和恐慌给毁了。而真正扛得住事的力量,从来都是在最苦的日子里、最长的等待中慢慢炼出来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