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牛洁通讯员陈聪聪
小小作业,蕴含着巨大能量!近日,郑州高新区实验小学举行第五届“慧学杯”优秀暑假作业展,一起看看孩子们的“成长力量”吧!
小小工程师们精心制作的迷你黄河斜拉桥惊艳亮相——雪糕棒作桥身、棉线当拉索,他们在动手与操作中理解结构与力学的数学之美。
同学们启动未来“创想家”思维,用废旧纸盒、塑料瓶等材料制作机器人,在画纸上构建城市未来,尽显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智能生活的奇思妙想。
孩子们用绿色涂出草地,用黄色画出麦田,画上牛羊、谷仓和灌溉的小溪;设计住宅时,有的设计了“多层公寓”,标注了“太阳能板”“雨水回收装置”等环保元素;制作模型时,他们用硬纸板做墙体,用牙签搭栅栏,用黏土捏出桌椅、牛羊,一个个立体模型生动逼真,尽显对“美好空间”的想象。
孩子们以手中小小的尺子为“探索工具”,“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使抽象的单位变成了可知可感的实体;“探秘一片叶子的周长”为一片叶子建档;“通过测量和绘图改造自己的家”运用课堂所学完成知识创造的飞跃;用立体几何知识判断这个水果能不能吃完……孩子们度量的远不止是生活的尺寸,更是探索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学习与兴趣的边界,规划未来成长的无限可能。
“郑州寻商鼎,洛阳赏牡丹,开封品宋韵,攻略纸上鲜。”一份份面面俱到的旅游攻略、一张张逻辑清晰的思维导图,满是学子们对家乡的热忱。
“唐三彩流光,司母戊凝章,桥连黄河浪,巧手筑辉煌。”,学子们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编钟的灵动、司母戊鼎的悠扬,还配上趣味文物故事,让千年国宝“开口说话”。
“甲骨文刻沧桑,隶书展端庄,一笔溯源头,文明纸上藏。”,同学们查找资料梳理出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的演变脉络;用黏土捏出字形;根据字形演变,绘制出一张张“汉字密码图”,每一份作品都让枯燥的文字演变变得鲜活有趣,让学子在追溯中读懂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木兰替父征,嫦娥奔月行,故事纸上记,民俗代代传。”学子们走访长辈,搜集整理了众多蕴含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经典民间故事,记录下了家乡的传说与习俗,让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有了“纸上新家”,也让中原大地的民俗基因在笔尖悄然传承。